農曆九月十八是什麼神仙的什麼日子 |中國的節日 |為何又叫登高節 |【九月十八 寓意】
風水玄學

農曆九月十八是什麼神仙的什麼日子 |中國的節日 |為何又叫登高節 |【九月十八 寓意】

    中國法定節日 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節(農曆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週歲以上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14週歲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中國傳統節日 有春節、元宵節 、節、端午節、中秋節 。

此外,各少數民族保留着自己傳統節日,諸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彝族火把節、瑤族達努節、白族三月街、壯族歌圩、藏族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跳花節。

    中國元旦,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元旦”一詞出現於《晉書》:“顓帝孟夏正月元,其實正朔元旦春”詩中。

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介雅》詩中有“四季元旦,萬壽初春朝”記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第一個傳統佳節。

過去,春節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沿用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一年開頭。

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
4000多年歷史,它是虞舜興起。

公元前兩千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這一天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説這農曆新年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改稱“春節”(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

次日,大家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問候,祝願一年裏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文娛活動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普遍。

 春節簡介 習俗  食俗  守歲
 少數民族春節  春節詩歌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第一個月圓夜。

此外,有曬秋、放紙鳶、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活動。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節日。

隋、唐、宋以來,盛。

《隋書·音樂志》日:“每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戲場”,參加歌舞者達數萬,昏達旦,至晦而罷。

社會和時代變遷,元宵節風俗習慣有了變化,但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習俗。

元宵糯米粉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象徵。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當代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節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農村,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稱龍抬頭。

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泥土或洞穴中昆蟲蛇獸冬眠中醒來,傳説中龍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象徵,所以借龍來驅逐害蟲。

明代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元旦祭祀餘下餅,用油煎,以此燻牀和炕,叫燻蟲兒。

農村,老百姓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是,這天飲食多龍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現在“龍鬚麪”由此得名。

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

婦女這天不動針線,説是了避免傷龍眼。

有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語。

不過這個節日現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習俗有。

    4月5日前後節。

節古時叫三月節,已有
2000多年歷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是節日只有。

節原是祭祀祖先節日,而如今是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活動。

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節有時稱做”踏青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之句。

認為,它是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政治理想實現,挽救楚國滅亡,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沉;江邊羣眾得知,駕舟打撈屈原屍體。

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後人這天定為端午節。

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香袋表示屈原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屈原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説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日子。

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

説穿完者巧。

“乞巧節”,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鵬認為,登高賞秋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兩大主題。

入夜,全家人圍坐於陽台或屋外坪場,吃月餅,品茶點,敍家常,賞明月,歡慶團圓。

  重陽節叫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寓意、長壽。

  於重陽節節日名稱由來,程鵬説,《經》中,“九”數陽數,“九九”兩陽數,所以稱作“重陽”;日月逢九,故稱為“重九”。

  程鵬介紹,現存有關重陽節俗文字記載,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了古人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活動。

  考證,重陽節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

漢代時,重陽習俗進一步普及。

  有説法稱,重陽節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儀式。

  程鵬説,“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季節生活標識時間座標。

上古時代,人們日月星辰運行軌跡和位置,黃道附近星象劃分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

  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龍形星象(蒼龍七宿)。

季秋“大火”退隱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送行祭儀。

  社會發展,人們季節有了認識,九月祭火神儀式衰落。

  重陽節是一個內藴節日,時間流逝同時,其習俗發展。

  程鵬解釋,“重陽節”這一名稱文字記載始見於三國時期,魏晉時,節日氣氛,並且有了賞菊、飲酒習俗文字記載。

  比如,陶淵明《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九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  唐朝時,重陽節正式節日。

從此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活動。

宋代,重陽節,《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盛況。

  重陽可以算是人們生活中秋冬交接界標之一,節俗圍繞着人們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登高望遠是這個傳統節日習俗。

程鵬表示,重陽登高習俗主要源於此時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山嶽崇拜。

古時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習俗。

  清代,北京過陽節一個習俗是菊花枝葉貼門窗上,“解除,招吉祥”。

  重陽糕是此時美食之一,它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

程鵬説,講究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符合重陽(羊)義。

  有時候,人們會重陽糕上插一面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

“點燈”、“”代替“登高”意思。

  冷水灘境內歲時節令眾多,習俗各異,全區流行節令有20多個,春節、元宵節中華民族古老傳統節令歷久不衰,國慶節、勞動節現代法定節令多彩,20世紀90年代聖誕節、情人節外國節令登陸。

這些節令習俗總體上是,表達了人們往世追念,未來期盼,它們交相輝映,了人們文化生活。

  一、春    節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民間除夕到元宵之前整段時期視為春節,並稱春節“過年”。

  春節是冷水灘境內盛行傳統節日,是慶祝豐收日子,其習俗多。

春節,農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準備,有民謠曰:“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團圓酒”。

除夕日,户户貼春聯,打掃庭院,人人洗澡換衣;除夕夜傳統習俗是閤家老少在家吃團圓飯。

家庭經濟條件改善,一些家庭酒店訂餐團年習俗於20世紀末興起。

除夕飯菜餚,有魚上席,寓意年年有餘;飯後觀看電視節目或進行家庭娛樂活動守歲;農村人家灶裏整夜煨火,表示“火火”;父母長輩小孩贈壓歲錢,鼓勵他們成長;晚上12時,各家各户燃放鞭炮、煙花、禮炮,辭迎新,煞是。

正月初一忌掃地、倒垃圾;忌説吉利話;男子清晨起牀放炮響納財,有人到山上拿點柴火回家,寓意拾財進寶;早餐吃麪條,意髮吉祥,紅光滿面。

早餐後,親朋好友家庭之間拜年,説吉祥話祝福問候,部分單位職工及家屬子女集聚會堂,舉行團拜會,代替走家串户拜年;各級黨政領導到五保户、困難户、烈軍屬家走訪慰問,送去黨和政府温暖,到廠礦、企事業單位看望值班工作人員,他們辛勤勞動表示問候。

延伸閱讀…

中國的節日

農曆九月十八是什麼神仙的什麼日子

春節期間,政府部門組織耍龍、舞獅、猜燈謎、扎故事、打腰鼓、踩、放煙花、唱卡啦OK、跳舞娛樂活動,豐羣眾文化生活。

  春節期間,冷水灘民間有走親串友、吃拜年飯習慣,其次序為:“初一崽”(大年初一已成家兒子和未成年子女給父母拜年),“初二郎”(初二女婿給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拜姑娘”(侄輩姑母、叔伯、姨母、舅舅親戚拜年),“初五、初六亂拜年”(親戚之外如師長、朋友、同學、同事人拜年,“拜”意即想誰拜年誰拜年)。

親友歡聚一堂,喝酒品茶,打牌下棋,其樂融融。

不能相聚親友之間互發手機短信或打電話祝賀。

十四日即元宵節前一天,拜年活動結束。

有元宵節後見面“拜年”,故有“拜年拜到青草發”一説。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歡慶歌舞昇平節日,其突出特徵是燈,俗有“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燈”説。

主要活動有三:一是吃元宵,元宵夜,全家人一起吃元宵粑粑;二是掛花燈,舞龍燈,到處張燈結綵,通宵達旦,寓意前景光明;三是鬧元宵,人們組織起來,舞燈、舞龍、耍獅子、踩、演戲、扎故事、猜燈謎、遊藝宮,普天同慶,盡情玩樂;晚上,政府組織集中燃放焰火,時間持續1時左右,煙花衝雲霄,映得滿天斑斕繽紛,觀眾歡呼雀躍,。

無論城市農村,元宵節後,一切農事和工作正式開始,有“吃了元宵酒,鋤頭掛耙離手”、“吃了元宵肉,各自尋門路”、“吃了元宵飯,各人尋事幹”諺語。

  三、節
  春分後15天(公曆4月5日左右)節。

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人們慎終追、悼念祖先日子,漢朝起世代相傳,歷久不衰。

,各家各户備酒肉、公雞、粑粑、水果、鞭炮、紙錢,到親人墳上燒掃墓、壘墳,俗謂“掛山”或“掛紙”;有節為死者立碑;同一宗族人聚集一起吃“酒”、修族譜。

期間,黨政機關、學校以及廠礦組織幹部職工、師生到烈士墓敬獻花圈、掃墓,有到祁陽陶鑄公園、嵐角山李達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城鄉風俗很多,主要是門框上掛艾蒿和菖蒲、懸鏡子,灶上置放老君須,以示驅魔避邪;草藥熬成水,老少沐浴,説洗後生瘡;飲雄黃酒解毒,有將雄黃酒灑屋角和屋子周圍,避蟲蛇。

端午節劃龍船是境內一項民俗活動。

傳,劃龍船起源於古代龍圖騰,中華民族龍看作自己祖先,故劃龍船以示紀念。

端午節劃龍船是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

因此,端午節期間,政府部門地境內湘江舉辦龍舟賽,每次有參賽龍舟一二十隻。

參賽船隻裝飾成龍型,船首安木製龍頭,船身繪龍紋,插彩旗,下水時舉行祭祀儀式,比賽時,每船選身體年橈手若干名,分坐船艙兩邊,由1人立船頭擊鼓指揮,橈手劃槳,龍船飛速衝去。

,湘江岸上彩旗飄舞,觀眾如潮,河中羣舟競渡,鼓號震天,場面。

  五、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是佛教“盂蘭盆節”。

民間七月十五視為祖宗陰魂要回家日子,故稱“鬼節”。

中元節有祭祖和普度信俗行,追薦祖先“行孝”,普度沉淪(水陸冤鬼孤魂)“施仁”。

  冷水灘境內中元節七月十四十五兩天。

,無論,慎重其事。

十四日晚,各家各户河邊、坪場、堂前屋後焚燒包封紙錢,封面寫有亡者姓名及付錢人姓名,稱為“燒包”。

有人家買來靈屋一起燒化,燒化前紙錢包和靈屋堆好,石灰周圍畫上圈,意為警戒,有圓圈周圍敲打竹竿,驅趕搶錢“野鬼”。

給孤魂野鬼紙錢另燒。

十五日早上敬供早餐後,燃放鞭炮送祖先返歸陰間。

  六、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中秋節主要特徵是團圓,外出人員回家團聚過節,故稱“團圓節”。

  “秋暮夕月”,古代中秋節有祭月習俗。

中秋夜,設大香案,上擺祭菜、月餅、瓜果,並置燭台、香筒、香爐,燃紅燭、燒檀香,全家人跪拜月亮,然後食月餅,賞月玩月。

今時祭月消失,而賞月、玩月盛行。

中秋節當日備酒菜,全家共餐。

入夜,全家人圍坐於陽台或屋外坪場,吃月餅,品茶點,敍家常,賞明月,歡慶團圓。

延伸閱讀…

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為何又叫登高節?

農曆九月十八(九月十八農曆)

親朋好友之間互贈月餅、水果禮物。

中秋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初10月初。

中秋節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是地華人傳統節日。

農曆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中國古代稱為仲秋或中秋,中秋節不但位於秋三月第二個月,日期該月之十五日,這可能是取名為中秋節原因。

中秋節稱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在台灣稱秋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出現於《周禮》,讀為仲秋,指是農曆八月。

該段落記載農曆八月,官會晚上擊土鼓、吹《豳》詩,迎接天氣變寒[2]。

中秋於指中秋節,唐朝[3],如劉禹錫《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暮景中秋爽,陰靈既望圓”。

《戴禮記》和賈誼《新書》記載“三代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朝日、夕月”即是古代天子祭拜日、月活動[4]。

據《通典》,天子是“春分朝日,秋分夕月”[5]。

雖然祭月習俗周代,賞月、翫月記載見於劉宋[6],不過成書於南北朝《荊楚歲時記》沒有中秋習俗記載,因此中秋節可能唐朝興起[3]。

唐朝文人歐陽詹《翫月詩序》中,解釋了當時中秋賞月習俗,他説賞月要秋天,因為冬天太冷,夏天悶多雲,秋高氣爽,。

八月十五日夜晚,仲秋之月,太冷,十五日是月圓日,賞月[7]。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翫月”,顯示宋代時中秋夜,並且會祭拜月亮,《 醉翁談錄》:“傾城人家子女,,能行至十二三,成人服服飾。

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明清時期中秋賞月全家團圓日子。

《正德江寧縣志》載:“中秋夜,南京人賞月,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稱‘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中秋節是農作物收穫時節,秋社日和中秋節相近。

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會祭拜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節日,因此屬於豐收節[8]。

此外,關於中秋節由傳説有東亞各地有月兔傳説、中國地區嫦娥奔月、越南阿貴傳説。

中國裴寂八月十五日徵討隋兵傳説,是近代盛行者。

中秋節在各地雖然發展出習俗,但有些習俗是各地有。

賞月是各地中秋節傳統活動之一,賞月、翫月記載見於劉宋[6],但形成日期。

唐宋時期,中秋賞月之風大盛。

中秋節是一家團圓日子,人們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

會吃食品,月亮、團圓有關,這些食品同時是祭月祭品,如華人(漢族)有吃月餅習俗[9]此外,時令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梨子、柿子,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收穫,是中秋節食品和祭品。

中國南方和越南有提燈籠習俗,有些地區會舉辦大型彩燈會。

這個習俗隨著早期移民南下而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地區。

日本人(大和族)會吃月見糰子,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呈圓形,代表月,朝鮮族吃是半月形松片,象徵月亮虧轉盈。

新加坡馬來西亞中秋節日期是位於農曆八月十五日,於晚清民國初年唐人下南洋謀生原因。

因此中秋節日期農曆雷同,中秋節是新馬地區華人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當天,新馬地區華人會返回家鄉家人聚會吃團圓飯。

其中習俗有“中秋賞月”和“提燈籠”,而另外有猜燈謎和中秋園遊會活動。

於新馬地區華人有民系。

其中有閩南泉漳民系、潮州民系、客家民系、廣府民系、海南民系,因此中秋節有中秋習俗。

例如潮州民系,中秋節當天會進行祭拜太陰星君,稱拜月娘。

[10][11]
中國大陸南方許多地區(如江西吉安、廣東潮州地區四邑地區、福建晉江)保留着燒塔習俗。

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當天或此前若干天晚上舉行,多青少年參與。

廈門,中秋節有中秋博餅習俗。

內容是投擲六粒骰子,利用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獎品。

始於清初,是鄭屯兵駐兵時解士兵中秋相思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

而湖南貴州,流傳着“偷吃”風俗習慣。

每到中秋節時,家家户户會前門、後門半開着,任由他人進户拿取食物,且食物“偷吃”得,主人。

[12]
四川民眾中秋節吃月餅之外,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

有地方會點亮桔燈,懸掛門口;會有兒童柚子上插滿香,街頭揮舞,這種習俗稱為“舞流星香球”。

[12]
湖北地過中秋節習俗是人們要中秋節前半個月開始送禮。

中華傳統習俗,晚輩要看望長輩,長輩送禮,禮物有月餅、紅糖、肉。

中秋節當日傍晚,是全家老少聚餐時間,有家中準備盛宴,如果房屋帶有庭院,餐桌搬到户外,吃完飯後吃月餅, 吃賞月。

而現在多人選擇酒店訂座。

湖北境內中秋節有“殺鴨子”、“摸秋”、“拜月”習俗。

[13]
山西太原、晉中地區過中秋節時會有吃“月明扁食”習俗,其形似月亮,餃子數量等同於該年曆月份個數,即今年閏月12個,每多閏一個曆月則加一個。

寧波,中秋節農曆八月十六度過,相傳紀念南宋丞相史浩母親壽誕,或另有説法史浩騎馬回家鄉過中秋節途中,騎馬受傷留宿紹興,趕回家鄉是八月十六,而百姓史浩歸來過節。

[14]
在台灣,八月十五日祭拜土地神。

扶鸞信眾孔先師八月曹操所害而兵解,並於中秋佳節祭祀。

吃月餅、柚子和賞月,高雄美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吃一種麪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菜餅”;南部地區有中秋節吃麻糬及火鍋習。

[15]

在〈農曆九月十八是什麼神仙的什麼日子 |中國的節日 |為何又叫登高節 |【九月十八 寓意】〉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