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習俗大不同 |這一天還可以做點啥 |二月二龍抬頭丨除了剪頭髮 |【二月二】
風水玄學

南北習俗大不同 |這一天還可以做點啥 |二月二龍抬頭丨除了剪頭髮 |【二月二】

    其實,“二月二”是民間一個傳統節日,它習俗可不止剪頭髮這一個習,還包括北方龍抬頭節和南方社日節民俗活動,南北兩地風俗截然不同,這使得“二月二”我國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具一格。

    “二月二”來歷是這個樣子:每到二月春風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身子隱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初二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是莊稼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保佑人畜,五穀豐登。

    “引龍”方式有兩種:一是“撒灰引龍”,二是“汲水引龍”。

前者主要是石灰撒灶間水缸處,用以引龍出世,實際石灰有殺蟲效果;後者是晨起汲水,有祓禊意。

    東北部分地區“二月二”早晨,竿擊打房梁,謂“敲龍頭”。

龍喚醒,佑一方平安。

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龍抬頭,倉,倉流。

”有地方院子裏灶灰撒一個個圓圈,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年五穀豐登,倉囤盈。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點燈、燒香、上供。

舊時,人們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

廣西賀州客家人土地節做餈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説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日子,北方過年有風俗,正月剃頭,生長了一個月頭髮得龍抬頭日剃掉。

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吉時,保佑孩童成長,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迎新,希望帶來兆頭、運氣。

故民諺説“二月二剃龍頭,一年有精神頭”。

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二月二”有一項習俗接“姑娘”,即孃家人接回出嫁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説。

蘇北人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娘”是不能住孃家,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天趕回婆家。

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裏了時間,勞累,接回孃家歇一歇;二是一年開始,要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接回來日子裏,“姑娘”吃喝,串門聊天兒,鬆而。

而城裏人“帶姑娘”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中飯。

此習俗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流行,地區沿續。

    與北方祭祀龍神,南方主要土地神祭祀主,即祭社。

    南方“二月二”祭社習俗,主要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此外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祭社習俗主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説是管理一方土地神。

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崇拜。

進入農業社會後,土地信仰農作物聯繫一起。

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

“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

    農曆二月初二,江蘇蘇州民間有吃“撐腰糕”習俗,市民們來到糕點店購買“撐腰糕 ”,期盼一年裏。

    社飯起源,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中有此記載。

晉周處《風土記》載:“荊楚於是日豬羊肉調其飯,葫蘆盛相邀於人,以敦故情。

”食餈粑多廣東、廣西。

到了清代,這天‘食飯龍名’,如餅謂龍鱗,飯謂龍子,條面龍鬚,扁食龍牙。

龍頭節,稱“龍抬頭節”、“青龍節”、“春龍節”,節日日期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民間傳説,此為主管雲雨龍王抬頭日,意謂著此後雨水會。

有人認為“龍抬頭”指是百蟲開始於初春甦醒:如話説“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露頭。

”中國傳統中歷代祭祀伏羲和女媧太昊陵廟會(稱人祖廟會)於農曆二月初二開始。

[1]
“二月二,龍抬頭”,傳説夏曆二月初二,降雨神龍王抬起頭來。

意味今後雨水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

一種説法是龍王思念失去女兒,因此總是農曆二月初二這天海底抬頭出來,望着失去女兒方向,寄思念。

作為“龍抬頭”二月初二則正式開始於元朝,《析津志》記載:“二月二,謂龍抬頭”[2]。

明代、清代該節日開始盛行,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
古代中國是農耕主國家,所以人們農業重視,二月處“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之間,這時農作物需要雨水時期,故農民多透過龍崇拜來祈雨。

另外、有二月初一稱為“春龍節”説法,《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
到了元朝,“農曆二月初二” 和“龍抬頭”聯繫到一起了。

描述元燕京風俗《析津志》提到,“二月二,謂龍抬頭”。

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龍鬚“龍鬚麪”;有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稱為“龍耳”。

明朝後,二月二增添了“燻蟲”、“炒豆”習俗。

《帝京景物》中説:“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牀炕,曰燻蟲,引龍蟲不出。

”[5]地方認為龍抬頭時,百蟲會甦醒,古人會這天燻牀,希望蟲趕走,希望蟲可以繼續躲洞穴不要出來。

清康熙時《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葷素餅,油烹而食之,曰燻蟲。

”清末《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龍鱗餅,食麪者謂龍鬚麪。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這時吃餅吃麪條,婦女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眼睛。

吃麪食外,這個節日引申導引風水好日子,清《宛署雜民》記載:“人呼二月二‘龍抬頭’,鄉民用灰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祈求風調雨順。

中華民國時期,二月二民俗有:“二月二日,稱龍抬頭。

延伸閱讀…

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丨除了剪頭髮,這一天還可以做點啥?

晨起以竿敲梁,謂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驚蟄之期。

農家鹹粗米麪作餅及饅頭而早餐。

婦女於是日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意雲。

”[6]
在台灣農曆二月初二,相傳這天是土地公生日,可以去踏青祈福、求財,能吃很多美食求運;
但民間説法中,要小心觸犯兩個禁忌:
一、忌針線:這天做針線活,相傳這天蒼龍會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線會刺傷龍眼睛。

二、忌洗衣:有些地方這天洗衣服,認為可能會損傷龍皮膚。

春捲、潤餅,它外皮如蟬翼,狀似龍鱗;會吃像葱油餅這樣烙餅,寓意為“龍皮”。

麪條寓意為“龍鬚麪”,配料沒有講究,但會強調是細如髮絲的麪條,有些地方會面中加入餛飩,餛飩麪如“龍戲珠”,是吉祥象徵。

水餃,餃子形似耳朵,因此有人會吃餃子做“龍耳”。

、開始會有人油炸葷或素麪餅,寓意是“吃龍膽”,古人喊這種食物叫“薰蟲”,呼應趕走蟲類希望。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二月二”處雨水、驚蟄、春分節氣之間,時值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運肥備耕,播種始。

傳説主管行雲布雨“龍”甦醒過來,降下如油春雨。

“龍抬頭”代表了農耕時代人們於應時節令期盼,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倉滿廩實。

  “龍抬頭”源於古人對天文觀測和想象。

周秦以來,古人穹廬星空分為二十八星宿,星宿排列形狀,七星宿一組,並以四種動物命名,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青龍七星中“龍角星(即角宿一和角宿二)”春天來臨時出現於地平線,成為春到人間標誌。

  中國人有過“二月二”習俗。

唐朝時要這天“迎富貴”,吃“迎富貴果子”。

宋代宮廷要“排辦挑菜御宴”,擺出生菜、薺花諸品,猜測其名,賞罰作樂,“王宮貴邸,”。

  “二月二”和“龍抬頭”一起並成為民俗節日始於明清時期。

羅澍偉説:“‘龍抬頭’是驚蟄節氣前後百蟲復甦,引龍驅。

明朝時,二月初二‘各家黍面棗糕,油煎;或以面和,攤為煎餅’,用以‘引龍,蟲不出’;亦可持清香、艾草遍燻家中角落,驅走蛇、蟲及黴味。

到了清代,這天‘食飯龍名’,如餅謂龍鱗,飯謂龍子,條面龍鬚,扁食龍牙。

延伸閱讀…

“二月二”龍抬頭,南北習俗大不同

龍抬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二月二,龍抬頭,倉,倉流。

”“二月二”叫春龍節、農事節,是中國民間受重視傳統節日。

吃龍鱗餅、理髮……一系列習俗令這個身處春天節日暖意融融。

  “二月二”起源,説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代,有“春龍節”、“春耕節”。

諺語説“二月二,龍抬頭”,這古代對天象認知有關係。

  古人仰望蒼穹,道附近星象劃分二十八組,代表日月星辰天空中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

  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二十八宿”劃分四組,它們模樣,“四象”產生了: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看出,東宮7宿想像成一條巨龍。

  而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東方露頭,接近子夜時分,代表“龍爪星宿現身了,這“龍抬頭”。

恰逢春生機勃勃的春天,後來衍生出“春龍節”種種説法。

  “‘二月二’習俗多,各地有。

有一種説法認,農業社會,蠶桑業佔有地位。

傳説蠶神女性,所以,古時設有先蠶壇,供皇后祭祀之用。

所以,這一天,皇帝得‘親耕’,皇后要主持蠶桑儀式。

” 民俗學專家王娟解釋。

  炒黃豆、炸豆萁,“二月二”零食  人們到總會經歷很多節日,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説法,傳統節日習俗會多少飲食沾。

山東女孩蘆巖來説,“二月二”記憶,“吃”有關。

  “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

”這裏豆萁“煮豆燃豆萁”裏提到。

蘆巖説,那是一種炒或者炸零食,做法。

  “油炸豆萁”原料見:麪粉、雞蛋、牛奶,一點兒鹽和糖。

和面放十多分鐘,面板上揉勻,擀成薄薄的一層麪皮,疊、切條,改斜刀切開。

  油燒到六七成時下鍋炸,變成金黃色後,豆萁香酥氣味空氣中飄散開來,盛盤。

  “來北京後,我知道‘二月二’要理髮。

”她得“入鄉隨俗”,只要有時間,每年“二月二”要剪剪頭髮,“沒空,自己剪掉幾根頭髮意思意思,取個彩頭”。

  如蘆巖講,對北京女孩周晶而言,“理髮”確實是過“二月二”項目。

  “以前家裏有講究,説正月裏剪頭髮舅舅。

所以整個春節期間,我們會去理髮。

”周晶回憶道。

  “二月二”禁忌打破一天。

周晶記得,時候,是父母帶着去理髮店。

那時候理髮店大多門臉,一羣着剪頭髮人擠一起,家裏,鬧得。

在〈南北習俗大不同 |這一天還可以做點啥 |二月二龍抬頭丨除了剪頭髮 |【二月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