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人生 |淺談佛教的人生觀 |人生佛教的思考 |【佛教稱人生】
風水玄學

佛教與人生 |淺談佛教的人生觀 |人生佛教的思考 |【佛教稱人生】

人生觀,是人於人生價值,意義和個人處世態度一種看法或見解,古語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於各人環境感受,所以對人生見解。

譬如説,有人認為人生是、積極;反之,有人認為是痛苦、消極。

生命由何而來?何而去?生命價值?意義 ? 實值得探討。

佛教同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教主是虛懷若谷之偉人,祂言,目的只有一個,拯救世人。

佛説法40多年,一生發願教化眾生,終日説法渡生,備;此聖者,覺察人生,致力拯救世人脱離罪惡、痛苦淵。

然而佛教於生命解脱離不開人間恕、包容,瞭解、體諒,並為人類開拓人間天堂土門。

佛教方面,有兩種人,一種是菩薩,另一種是阿羅漢,他們人生觀相反。

菩薩發心,願個人得到解脱,而且要自度度人,利他,希望每一個人可以和他,永恆得到解脱。

這類聖者肩負如此任務,富有、智慧、大願力、功德才能做到。

阿羅漢小乘人,他們知道三界並,無心救濟別人,證果時,便入無餘涅槃,不出現於世間,此類阿羅漢人生觀。

如龍樹菩薩説:「解脱味有二種,一者俱自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脱門,而有,利人異」[1]雖然阿羅漢人,是潔身自愛,社會上是個公民,佛教是位獨善其身聖人,仍值得人們稱讚。

佛教修行是成佛,人生目的而易見了。

達此目的,入世與出世兩個範疇,而兩者不能分離,不可分離。

六祖壇經有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佛陀成道後,鹿野苑憍陳如五人初轉法輪時,説是 「四諦法」。

四諦是佛法基點,佛教觀點,不但生活是痛苦,人生是痛苦,而且生命或存在本身是痛苦,如佛經記載:「八相為苦。

所謂生苦,,病苦,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五。

佛教命運國運,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隋唐走向巔峯,其後宗門、教下式微了。

佛教認為「多欲」,慾望多,是痛苦,但佛教並沒有要我們「」,而説「知足」。

佛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載,佛問一個出家前喜歡彈琴和尚説:「琴弦如果鬆,拉得出聲音嗎?」所以佛教並非不顧明天放縱者,亦非挨饑抵餓虐待者,而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主義)去面人生──知足。

世俗人説,和尚居山林,潛修鍊,或因世事不如意遁入空門,存有這種觀念之人,實大錯!佛教主張「雙修」,單有救世心,無救世良策(實學),可謂於事無補。

因此佛教行者,大乘人「兼善天下」目標;小乘人「獨善其身」依歸。

他們初期隱居潛修,目的是日後普度眾生作好準備。

如科學家們苦心研究,整天躲實驗室,一日研究,其貢獻人人受惠。

行者出世為手段,「入世」為目的。

如此看來,佛教實抱有積極進取,犧牲我,完成我鴻圖大計積極人生觀。

佛陀現身説法六道眾生主,而六道中人道主要化導對象,佛陀於天界,不生於地獄,而擇人間而示現,人間大轉法輪。

由此證明,佛陀是人間佛陀,佛法是人生佛法,經雲:「靈生之所以來者,六道;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悲;修羅多嗔;諸天耽樂;可以心慮,趣菩薩提者,唯人道能耳。

人而不為,吾如之何!」[2]這説出了佛人生關係,不但密切,而且。

此外,佛是福智人,既是,不能形相來形容,不能以有判斷。

《法華經》説:「佛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這表明娑婆世界眾生佛有善根,感應世尊降世。

故此,佛眾生關係是有前。

因為佛住世時,表明不能度無緣人及滅除眾生定業。

所以,佛住世期間,無能阻止琉璃王滅其祖國禍。

佛陀菩薩提樹下成道,覺悟內容「緣法」。

他發現所有事物和人生現象,離不開因果道理。

而生命循環有如十二把鎖鏈層層相扣,依存。

因此,佛教十二因緣來闡釋眾生為何有如此命途,追本尋源乃起於「無明」(愚痴)。

十二因緣、逆兩種觀察方法,分説人生兩個方向。

一是生死輪迴,老死起,即從現實生命開始,尋求這痛苦,結果追溯無明,徹底洞悉生死輪迴,是於錯誤思想行為,輾轉相引,無了期,稱為「逆觀」。

另一個是滅解脱,從「無明」起,如果能斷「無明」,扭轉了人生命途,即徹底去除人生痛苦,得到,稱為「順觀」。

佛教是一個實事求是宗教,要信徒積極地去面人生種種問題。

正如佛年太子時,體驗到生命種種痛苦時,去尋找解脱方法一樣,他能樹下覺悟十二因緣道理,不但能令自己解脱,令眾生得到解脱,徹底明白「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3]緣生無我理。

  人生佛教內涵。

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弘法,十多年來,希望從佛法角度關注社會人生,包括信仰、道德、財富、環保現實問題,民眾提供智慧思考。

  本文想角度,為大家認識人生佛教提供一個思路。

  人生佛教理念,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提出。

大師處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國勢頹敗,教界面臨危局。

中國國勢自隋唐達至鼎盛,宋元降衰落。

善生答説是父親臨囑託,是祖祖輩輩傳統,原因。

  佛教,原因固然很多。

但以近數百年教界狀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是懺佛事盛行,使民眾普遍以為佛教乃為死人服務法門。

這一影響不衰,很多人臨到操辦喪事時,念及寺院和僧人。

香港地區,有人認為遇見出家人吉利,便是這一流弊造成。

  其次是往生淨土思想普及,使民眾以為佛教關心來世,並視死亡宗教。

所以,不妨死着手修行,年時可享受人生。

佛教信徒中,老年信眾比例於年人,這是原因之一。

   第三是禪者生活形態影響。

禪僧多重視個人了脱生死,其修行方式使其多選擇隱逸生活,居於水邊林下,入山唯恐。

既世間喧鬧,聞社會疾苦,帶有出世色彩。

這種山林佛教,使得民眾視佛教消極遁世逃避。

  這些狀況,太虛大師提出了“三大革命”方針,即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

當時,這一觀點是振聾發聵,大師因此稱為“革命和尚”。

  教理革命,是要恢復教理純正性。

佛教中國兩千年傳播過程中,因為翻譯或是理解失誤,出現一些偏差,形成鬼神化、神秘化、哲理化、出世化、世俗化傾向。

教理革命,便是要革除這些流弊,恢復佛教本來面目。

   教制革命,是要革除佛教中國社會環境下形成一些制度。

佛教戒律是法治精神確立,僧事僧斷,有民主氛圍。

而中國有着人治傳統,綿延數千年,僧團免受到影響。

叢林興起,僧團向人治轉型,其發展便是家長制。

傳統寺院有十方叢林和子孫寺廟分。

叢林方丈十方選賢,只要德行高廣,無論來自何地可出任住持並統領僧眾。

而子孫寺廟師徒間傳承,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傳給徒孫。

日本有些寺廟血緣相承,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

這一制度對佛教發展,使寺廟淪為私人財物。

教制革命,便是要改革這些制度,恢復佛陀制戒精神。

   教產革命,即僧團財產進行規劃。

原始僧團實行“共產主義”制度,財產平均分配,和合共住。

僧人是無產者,不可擁有私人財產。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過着行雲流水生活。

但制度錯位,如子孫寺廟出現,部分寺廟已成為私人財物。

若這些僧人品行不過,可能教產於個人享樂,影響佛教發展。

這一問題,太虛大師制定了一整套改革制度,希望通過各級佛教組織統一管理寺產,並全局出發,佛教發展需要進行分配。

   人生佛教理念,“教理革命”內涵。

  佛教有小乘和大乘分。

延伸閱讀…

淺談佛教的人生觀

人生佛教的思考

此外,傳播地區,分為漢傳、南傳和藏傳三大語系。

中國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八大宗派,即淨土宗、禪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

  人生佛教既非獨立於宗派之外新生事物,於任何傳統宗派。

因為宗派佛教具有一系列內涵,如各宗有自身典籍,有思想內涵,有自宗修行實踐,有整個教法所作判攝(判教)。

這些方面,人生佛教並沒有體系。

   我人生佛教定位是:它是佛教人本主義運動,是原始佛教迴歸。

  佛教誕生於印度,這是個宗教色彩國家。

世界所有宗教,可此找到思想根源或相關理論。

雖然印度是佛教發源地,其傳統宗教是婆羅門教,即現在印度教。

婆羅門教崇拜大梵天,視萬能造物主,認為世界乃至人類大梵天創造,並由此提出四種姓思想。

四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神部位創造。

其中,地位婆羅門梵天嘴巴出生,專事祭祀僧侶階層;剎帝利梵天肩膀出生,擔任國王、宰相行政階層;吠舍從梵天肚臍出生,為工商階層;而底層首陀羅梵天腳底出生,是不具備轉生資格賤民。

印度種姓制度,首陀羅沒有基本人身自由,可能受到其他種姓。

  和世界其他宗教一樣,婆羅門教重視祭祀。

因為人乃神造,命運取決於神,宗教儀規於神,以各種讚美取悦於神,才能獲得。

《吠陀》中,記載了很多讚美神祗詩篇。

此外,他們有很多宗教迷妄行,視恆河,認為到恆河沐浴洗清所有罪業。

這一傳統沿襲,每年有千百萬人前去沐浴祈禱。

   這樣歷史背景下,佛教出現是傳統挑戰,因而稱為反傳統沙門集團。

佛教種姓制度,任何人可出家,僧團戒臘而有序。

不論身份為何,進入僧團具有地位,所謂“四姓出家,同一釋種”。

  佛陀教義中,於人本原則,認為命運人類自身而非神祗決定,並由此提出業力説。

佛教提倡眾生平,但各人天資秉性、福德因緣大相徑庭,原因?業力使然。

所謂業力,各人行為構成。

生命是延續,今生命運取決於過去行,當下行決定未來命運。

行善或作惡,直接導致了生命現象差異。

   所以,人既是是。

因果規律前,是;但行為,導致了現象。

作惡,張揚了生命中不善力量;行善,張揚了生命中善性力量。

由此造成現實人生種種差異,包括性情、人格乃至相貌差異。

所以,不能抹殺,而不能推翻。

  因為命運取決於自身行為,佛教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倫理觀念,通過生活形態來完善人格,而不是一味祈禱。

《善生經》中,講述婆羅門青年善生每日清晨曠野中拜東、南、西、北、上、下六方。

一日,佛陀遇到這位青年並問他為何而拜。

善生答説是父親臨囑託,是祖祖輩輩傳統,原因。

延伸閱讀…

佛教與人生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陀他説六方,賦予佛教倫理內涵。

如東方代表父母和兒女關係,南方代表老師和學生關係,西方代表丈夫和妻子關係,北方代表親朋好友間關係,上方代表宗教師和信徒關係,下方代表主人和僮僕關係。

然後,指出雙方應履行責任和義務。

如丈夫對妻子應履行哪些職責,妻子對丈夫應履行哪些職責;父母兒女應履行哪些職責,兒女父母應履行哪些職責。

佛陀很多教義,是當時印度宗教迷妄行為而提出,我們作了人生指導。

   人生佛教直接繼承原始佛教人本思想,於佛陀教化世間精神,傳統佛教作出了契合時代解讀。

如《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可從關懷現實人生角度進行詮釋。

百年來,弘揚人生佛教大德們,基本事這一工作。

兩千多年前,佛陀我們揭示了人生。

瞭解這些人生,會幫助我們放下執着,找到智慧明燈,了悟人生。

什麼叫因果?因果叫業因果報,叫因果報應,是佛教人生觀認識之一。

“”原因,叫因緣。

“果”結果,叫果報。

我們做一件事,説一句話,動一個念頭是種因;性質和分量有恰如其分結果後面,自己受到。

概括説,種善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

有人説,不學佛需要遵守因果,這種説法完全錯了!因果是規律,與信不信沒有任何關係。

印光法師説:“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不出因果之外。

”可見連諸佛菩薩,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呢?佛教認為,即使不學佛,做好事一樣有報。

因果面前人人平等,這跟學不學宗教,學誰宗教沒有關係。

所謂“緣起”,説:世間上沒有獨存性東西,沒有常住不變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世間萬事萬物,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中觀四百論》中雲:“若見緣起理,愚痴不生,故此一切力,應説彼語。

”意思是説,如果見到了緣起,世間一切無明愚痴現象會產生。

但眾生因為無明,往往會世界有很多錯誤認識,覺得生命中有一個不變自我,期待我們擁有家庭、事業、人際關係能天地。

事實上,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幻想而已。

因為,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變,可以變好,可以變壞。

會下去,會永遠好下去,這生活。

而它什麼方向改變,取決於我們創造什麼樣條件,種下是什麼因。

佛教命定論,神決定人命運觀點,認為自己命運是自身行為、業力決定。

古人有云:“萬去,唯有業隨身”,是告訴我們,人離開這個世界時,無論你是是,什麼帶走。

要説能帶走什麼,那只有業力。

心性猶如天空雖然人們認知,但是心性會毫無漏失、、無聞地記錄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任何一句言語和一個行為,像種子種田地裏面,這種子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顯發身心和外境力量,即所謂“業力”。

業力包括身體、語言、思想三業,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説話需三思而行。

當下努力,既可以改善將來結果原因,可以改變過去種下因而現在即結果條件,這改造命運。

《法句經·生死品》中説,“命如果待熟,會零落,有,孰能致不死?”佛人生分八種:生,,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藴熾盛。

所積聚人生苦聚。

許多人説,佛教是消極,是厭世,這種觀點多來於佛説聚。

其實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進取,是人希望與光明。

佛之所以告誡我們人生是,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徹底,。

因為只有明白了生命,會生命,才能放下無謂執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後可以造就一個人生。

如弘一法師言:“佛教目標,不單説破人生是,而是主要於這人生改變過來,造成安樂自由自在人生。

”佛陀説,“我教言當中,有各種各樣話題,其中很多是不了義,那是度化某種根基眾生而宣講,但有一句話是、改變,但是現在佛,包括過去、未來所有佛,會輾轉反覆地強調一個主題,那空性。

”所謂空性,並非指存在東西變得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是無自性,沒有不變不滅實體,所以空性才是。

佛教世界觀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世界是,變得毫無反應,像行屍走肉麻木。

不要世界想象得,出現一些現象,無法面。

證悟空性後,我們內心當中,對世界會有以前那麼過度執着。

所謂,世間萬象,無一不是剎那生滅變化中,沒有是常住不變。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生住異滅過程,人生要經歷生老病死,春夏秋冬輪轉,是一種現象。

譬如身體並,會病死,有錢不能保有,有時候會變,權位勢力會,後是會失掉。

變化情形看來,雖樂,但,變化時,來了。

在〈佛教與人生 |淺談佛教的人生觀 |人生佛教的思考 |【佛教稱人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