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 |正月初十二 |正月十二 |【大年初十二是什麼日子】
風水玄學

網絡中國節 |正月初十二 |正月十二 |【大年初十二是什麼日子】

開門迎客要掃除垃圾,接着“送”,“送”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有特色歲時風俗,祭送鬼或窮神。

相傳鬼乃顓頊子,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飯。

即使衣服他,他扯破或用火燒出洞後穿。

正月初七乃為“人日”,是古老漢族傳統節日,女媧造人日,人類生日。

這一日,大家可以開始過生日了,人壽年,可熱鬧了。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一大早有家庭筵席,是聚餐吃喝,是放花炮煙花,來慶賀生日。

  “七人八谷”,初八穀日了,叫順星節。

灶下點燈,預放元宵,這一天起,巷陌橋道,編竹張燈。

如果是天話那失收了,所以盼望着是天兒吧。

初九是玉皇天誕,擺天壇,眾人上香,祈禱,人們會祭拜玉皇大帝,舉行祭典表慶賀。

祈禱一年要風調雨順,大吉。

  石頭節,有這麼一個節日。

“年初十,地生日。

祭石感恩,有天有地。

是爺孃多異,人畜房屋依地;米麥百穀生地。

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

人生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求腳地。

”來説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製作石制用品,很多地方會祭拜石頭。

這一天,石頭可是個寶。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説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這一天宴請子婿。

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因此破費了。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要點燈,想想是燈火通明啊。

元宵節,搭建燈棚時候到了。

農村,老百姓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中國法定節日 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節(農曆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週歲以上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14週歲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中國傳統節日 有春節、元宵節 、節、端午節、中秋節 。

此外,各少數民族保留着自己傳統節日,諸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彝族火把節、瑤族達努節、白族三月街、壯族歌圩、藏族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跳花節。

    中國元旦,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元旦”一詞出現於《晉書》:“顓帝孟夏正月元,其實正朔元旦春”詩中。

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介雅》詩中有“四季元旦,萬壽初春朝”記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第一個傳統佳節。

過去,春節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沿用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一年開頭。

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
4000多年歷史,它是虞舜興起。

公元前兩千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這一天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説這農曆新年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改稱“春節”(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

次日,大家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問候,祝願一年裏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文娛活動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普遍。

延伸閱讀…

【網絡中國節】正月初十二:烤百齡

正月十二

 春節簡介 習俗  食俗  守歲
 少數民族春節  春節詩歌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第一個月圓夜。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並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節日。

隋、唐、宋以來,盛。

《隋書·音樂志》日:“每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戲場”,參加歌舞者達數萬,昏達旦,至晦而罷。

社會和時代變遷,元宵節風俗習慣有了變化,但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習俗。

元宵糯米粉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象徵。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當代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節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農村,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稱龍抬頭。

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泥土或洞穴中昆蟲蛇獸冬眠中醒來,傳説中龍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象徵,所以借龍來驅逐害蟲。

明代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元旦祭祀餘下餅,用油煎,以此燻牀和炕,叫燻蟲兒。

農村,老百姓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延伸閱讀…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中國傳統節日)

是,這天飲食多龍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現在“龍鬚麪”由此得名。

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

婦女這天不動針線,説是了避免傷龍眼。

有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語。

不過這個節日現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習俗有。

    4月5日前後節。

節古時叫三月節,已有
2000多年歷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是節日只有。

節原是祭祀祖先節日,而如今是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活動。

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節有時稱做”踏青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之句。

認為,它是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政治理想實現,挽救楚國滅亡,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沉;江邊羣眾得知,駕舟打撈屈原屍體。

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後人這天定為端午節。

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香袋表示屈原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屈原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説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日子。

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

説穿完者巧。

“乞巧節”,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在〈網絡中國節 |正月初十二 |正月十二 |【大年初十二是什麼日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