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黃道吉日查詢 |萬年日曆查詢 |萬年曆農曆查詢 |【百度2019年5月10日黃曆】
風水玄學

農曆黃道吉日查詢 |萬年日曆查詢 |萬年曆農曆查詢 |【百度2019年5月10日黃曆】

曆稱月亮歷,或稱曆,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月29天,伊斯蘭曆即曆一種。

台灣(俗字寫作台灣),西方世界稱福爾摩沙(葡萄牙語:Formosa),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島嶼,地處琉球羣島菲律賓羣島間,西隔台灣海峽中國大陸相望,海峽距離130公里,周圍海域3點鐘方向順時鐘排序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

面積3.6萬平方公里,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島上七成面積地形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點3952公尺。

全島被北迴歸線貫穿,氣候,夏季偏長,介於熱帶亞熱帶地帶之間,北迴歸線以北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熱帶季風氣候[6][7],景觀生態系資源多元[8]。

人口2300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五大會區,其中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台北會區,700萬人。

族羣構成漢族、民族主:民族多個屬於南島民族部族組成,漢族依民系及移民年代而分為閩南(河洛)、客家與外省族羣,其中閩南裔台灣族羣。

台灣板塊碰撞隆起形成大陸島,是東亞島弧一部分(菲律賓板塊潛入歐亞板塊形成),三萬年前冰河時期開始有人類遷移至台灣活動,民族世居地[9],民族17世紀中葉以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中國大陸移入墾殖,漢族取代民族成為台灣民族。

自有信史記錄以來,台灣歷史上歷多個原住民聯盟和政權、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1945年進入戰後時期中華民國統治。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造成兩岸分治局面後,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統治領土主要部分[d];而由此原因加上一中原則,使得現今「台灣」成為中華民國通稱。

台灣以移民主人文結構,帶來多元政治觀點。

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明鄭、清朝統治西方列強衝擊中經歷多次變動,並近代開始產生台灣主體意識思想;隨著1987年戒時代結束,台灣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中國史觀,政治上走向自由化與民主化,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黨兩黨首政黨政治、議題、以及公民社會形成,加之東南亞新住民定居,產生出多元文化主義[10][11],使得台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面貌。

1860年台灣開港以來日治時期打下現代化基礎[12],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進行一系列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格局,台灣自1960年代起經濟社會發展上突飛進,締造「台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後1990年代躋身開發國家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具世界進國家水準[13]。

台灣擁有蓬勃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製造領域執牛耳。

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服務業中心,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14]。

「台灣」名稱來於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Tayouan / Tavoan),意為「交會地」或「濱海地」[17],此名稱位置即現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一帶[18];一説源自於大武壠族台窩灣社(Taiouwang),屬於大武壠頭社附屬部落之一[19]。

荷蘭人來台時名稱呼,並音寫成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20],來墾閩南人依台灣閩南語譯寫為漢字「大員(Tāi-uân)」、「大苑(Tāi-uán)」、「台員(Tâi-uân)」、「大灣(Tāi-uân)」或「台窩灣(Tâi-o-uân)」名稱,後清治時期定名為「台灣(Tâi-uân)」直到現在。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台灣稱作「Tayouan」(大員),鄭捨棄荷治時期使用「大員」名稱,台灣稱為「東都」(鄭時代)、「東寧」(鄭時代)[21]。

納入大清版圖後,清朝改「台灣」設置台灣府,「台灣」成為此島嶼稱呼[22]。

台灣有「寶島」、「鯤島」、「蓬萊」、「福爾摩沙」、「福摩薩[23]」、「高砂國」稱。

台灣普遍稱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發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島」。

一説1544年葡萄牙船隻過台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台灣,發現台灣,於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語「Formosa」為「美麗」意,「Ilha」指「島嶼」,故翻譯美麗島,但此説法無直接證據[24]。

1950年代前是歐洲台灣主要稱呼[25]。

歐洲因此稱台灣海峽福爾摩沙海峽。

台灣物產,故稱寶島。

《山海經》古籍中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洲作為台灣雅稱。

平地地形之緣故,台灣有「鯤島」稱[26]。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稱:黃龍二年春正月,孫權遣軍衞温、諸葛直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衞温、諸葛直到夷洲抓了數千人回到東吳。

但並無任何證據顯示以上所稱夷洲是台灣,史學界此有爭議。

[27]
日本古代稱呼台灣「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

日本人「打狗山」音,轉成「高砂 Takasago」。

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高砂國」稱呼台灣,兩者片假名「タカサゴ Takasago」。

朝鮮古代台灣稱為「大樊」(韓語:대번 Daebeon),此稱呼應是來自「大員」轉音。

字中,「台灣」漢字正式書寫「台灣」,字「台」異體字「台」通用,「台灣」多見於民間媒體,中華民國官方國書、文件中使用正式「台灣」[28]。

長期以來,台灣各級政府機構「台」與「台」兩字政府文書未有統一規定。

2002年台北市政府馬英九擔任市長推動「正體字運動」時,全面於相關機關公文與文件使用「台」字[29];中華民國教育部2010年考據字源後宣佈,後教育部公文使用「台灣」用字,並建議中央其他部會跟進[30]。

俗體字「台」原作為正字發音「ㄧˊ」(國音二式:yí),和「怡」字通用;而「ㄊㄞ」(國音二式:tāi),為浙江台州、天台山部分地名正音[e][31][32]。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法國因越南爆發中法戰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羣島及台灣北部[54],劉銘傳清廷啟用派台灣。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南宋正式佔領澎湖羣島,劃屬福建路晉江縣。

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羣島,隸晉江縣」,正式確認澎湖羣島南宋所據。

13世紀漢人開始澎湖羣島定居,但原住民族部落敵,以及原住民貿易資源漢人缺乏吸引力,雙方少有,有少數漢族冒險家或漁民原住民事貿易,這樣情況維持到16世紀[37]。

1281年(元世祖元十八年)元軍東徵日本颱風失敗,迴琉求國,道經澎湖設澎湖巡檢司,企圖進取琉求國,作為徵日本準備,然使者澎湖而返。

隨後佔領澎湖,並劃該地方區劃隸屬於福建泉州路,主官為澎湖寨巡檢。

澎湖巡檢司但是澎湖羣島首次行政區劃。

明朝仍依循前例於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

明太祖於《皇明祖訓》載明正南偏東「徵國」包括琉球(琉球國)與「來,嘗入貢」小琉球,後者是否指台灣或。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據澎湖為止,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進攻澎湖,澎湖戰中獲勝,荷蘭共和國勢力驅逐出澎湖,佔領澎湖列島。

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內海盜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並台灣作為躲藏地點。

海盜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逃至澎湖,然後到台灣,成為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另一部份住民。

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抵達東亞殖民台灣歐洲探險者,但是台灣實質關係止於用鴉片和稻米來交換一些民族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企圖。

1617年,明朝水師軍官趙秉鑑意圖謀反,東番地,於赤崁首次築城寨[38][39]。

1624年,顏思齊魍港(另一説港,今雲林北港及嘉義新港地區)設立十寨作點[40],其繼承人鄭芝龍後來成中國東南沿海勢力海盜,並1628年接受明朝招撫。

同年閩南大旱,鄭芝龍提議招募饑民移民、開墾台灣[41],有學者認為此提議執行[42]。

這段期間鄭芝龍控制中國東南沿海商船,以及中國大陸台灣貿易[43]。

17世紀起,中台灣原住民族出現一個跨部落王國,即後世稱大肚王國,這是台灣歷史記錄上出現政權[44][45][46][47]。

大肚王國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原住民部族27個村社組成(後來只剩1518個村社),共主稱為「大肚王」,鼎盛時期領域範圍南鹿港、北桃園,後期限於大肚溪流域一帶。

該王國1644年荷蘭人武力入侵後降服,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地方會議,「大肚王」甘仔轄·阿拉米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大肚王國失去部分主權,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大肚王國維持半獨立狀態。

大肚王國歸順荷蘭,但歸順明鄭。

1661年鄭統治台灣後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民族活動空間,導致明鄭和大肚王國發生數次武裝衝突。

1683年明鄭滅亡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巡台御史黃叔璥他《台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記載:「大肚山形,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

」雖然寥寥數語,説17世紀台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王國。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羣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鎮壓,各族人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終告瓦解。

荷蘭統治時期自1624年登陸大員(今台南安平)起,1662年鄭驅,共38年。

西班牙統治時期自1626年三貂角登陸起,1642年荷蘭驅逐而退出台灣,共16年。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試圖澎湖建立成一個貿易前哨站,但沈有容擊退。

[48]1624年,原佔領澎湖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澎湖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商館,同年於「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其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18],以此作為統治中心,為增加米、糖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福建沿海一帶及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其中許多人定居於台灣[48]。

1626年1642年,台灣北部為西班牙佔領[49],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雞籠(今基隆)與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

後佔領蛤仔(今宜蘭),並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今毛城原址附近)。

後來荷蘭人西班牙人東亞展開競爭,荷蘭東印度公司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江户幕府陰謀,使日本決定外貿易上執行鎖國,只有大清(包括明鄭)荷蘭例外。

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荷蘭人於1642年攻佔西班牙佔領雞籠地區,趕走統治當地16年西班牙人。

荷蘭侵佔建立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教育傳教事業。

佔領目的是作為明朝、日本、朝鮮半島南洋貿易點樞紐,台灣點成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點第二名(於日本),獲利主要是配送給公司股東。

於苛徵限制,民族1629年1636年發起麻豆溪事件蕭壟事件兩次大型反抗。

1652年,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袖漢族移民,殖民者展開大規模反抗。

平息後,荷蘭人於「府城」(今台南中西)興建商業中心「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加強防範反抗事件。

隨後鄭芝龍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灣。

1661年,鄭領導鄭軍圍攻熱蘭遮城,佔領台灣,1662年2月荷蘭人接受條件開城投降,結束台灣38年統治(1624~1662)。

明鄭治理時期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領兵渡海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起,鄭氏三代統治1683年降清為止,共22年。

反復志鄭九個月戰,攻下「熱蘭遮城」,懷念故鄉閩南鄭它改稱安平城,賡續戰役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曆十二月十三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南一帶歸為明鄭治理,建立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明鄭改赤崁建都東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地,設承天府及二縣(承天府以北天興縣;以南萬年縣),另設一司澎湖安撫司。

鄭於同年6月23日病逝。

其子鄭廈門起兵,打敗叔父鄭襲,回台南繼位,1664年改東東寧、天興縣天興州、萬年縣萬年州。

英國東印度公司明鄭簽訂通商條約,允許英國在台設立商館,當時英國人稱其「台灣王國」或「福爾摩沙王國」[50]。

陳永華輔政下,明鄭建立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設孔廟,行科舉,境內大治。

鄭經死後,原要傳位長子鄭克臧,但權臣馮錫範及劉國軒發動政變,鄭克臧殺,幼子鄭克塽繼位,1683年明鄭水師澎湖海戰中施琅和姚啟聖率領清軍水師打敗,鄭克塽投降。

清廷有官員建議放棄台灣,但康熙帝剖析利害放棄,於1684年設立台灣府台灣、諸羅、鳳山三縣,歸福建省管轄。

[51]
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領施琅於1683年攻佔台灣,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帝國,雖統治全台灣,但名義上統治台灣主要區域時間計212年。

1684年4月,台灣納入大清版圖,福建省台灣府管轄。

清廷統治台灣初採消極治台政策,治台政策成本來經營建設,並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雖然1684年取消海禁期間迎來一波赴台移民潮,加速開墾,但清廷實施海禁政策並頒布渡台禁令終止,十幾萬荷西時期居住在台灣漢人強制遣返內地原籍,內地人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沿海省分有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

拓殖台灣西部歷程上,擠壓平埔族部落及原住民生存空間,並統治其土地。

後來開始有台灣東部開墾行列,但初期數不多[52]。

1719年施世榜二水一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人稱施厝圳或八堡圳,為早期台灣水利工程。

1720年起成立「府城三郊」產商合一組織,而外銷增加,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增加,奠定府城成為文化商業重鎮。

於初期清廷派來官吏素質良莠、加之官民間語言隔閡、以及清廷台灣住民壓政策,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發生,1721年朱一貴事件、1786年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三大「叛亂案」。

雍正二年增設一縣(彰化)、二廳(淡水、澎湖),並降旨廣東人移民台灣,雍正十年首度開放證攜眷渡台,大量漢人攜眷渡台。

乾隆年間,1760年5月清廷台民可攜眷入台,廢止官員不可攜眷規定。

後期進一步更改渡台措施,百姓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

乾隆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者眾,而此台灣移民漳州人、泉州人多,客家人漳泉人士四分之一。

大量漢人舉家移民,1784年設鹿港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政治、文化、經濟重鎮,與其他兩大貿易港合稱「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

於先來後到土地分配衝突及水源分配而發生分類械鬥,進而影響日後台灣族羣的分佈,此時,漢人侵佔平埔族土地,迫使平埔族漢化或移往高山,接受山地原住民庇護。

於此一現象,清廷官衙控制力,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藉漠視泉漳之間、粵閩之間、客閩之間族羣內外各方爭鬥分化,造成兩敗俱減可能叛亂力量。

這種族羣內外文化、生活、語言、地域對立,造成經濟文化交流困難。

19世紀中葉後,列強海路進逼。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台灣第一次武裝入侵行動。

鹹豐年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60年,清廷簽訂多項條約,開放部分台灣港口(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外通商。

1874年,日本八瑤灣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53],這清廷以往消極台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

清廷日軍出兵台灣後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欽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台灣清朝統治區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強化台灣防衞力量,安平(億載金城)、旗後(威震天南)地修建砲台及開闢八通關古道道路加強後山防禦,並革新台灣行政、廢除《渡台禁令》補強政策使台灣發展。

其繼任者福建省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來台灣繼續推行革新,任內設置招墾局,鼓勵閩粵居民來台開墾,並開辦礦業,機器開採雞籠煤礦,架設當時台灣第一條建電報線。

台灣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以及釣魚台列嶼,西南沿海小琉球,南部七星巖。

劉銘傳在台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台計劃,滬尾大捷中使法軍放棄登台。

1885年,清廷台灣福建分離出來升格設立台灣省[55],並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

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台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在台灣開發和建立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台灣第一條基隆到新竹鐵路開通[56],他建立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一系列管理機構,還成立西學堂、電報學堂教育機構。

[57]但是劉銘傳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問題,導致台灣財政負擔增加,清朝官員貪污,以及人民反抗。

1889年,彰化地區因為清田賦問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光緒二十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台灣巡撫;清廷甲午戰爭失敗,加上日軍1895年3月佔領澎湖,迫使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和澎湖主權割讓日本。

梁啓超及康有士人發起公車上書抗議清廷割讓台灣舉,然清廷不為所動;台灣建立台灣民主國抗日本,藍地黃虎「黃虎旗」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

日軍接收台灣,於完成台灣授受手續下,提前於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附近),後遭遇台灣民主國正規軍(五營棟軍,廿營粵勇)和義軍抵抗暴發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台灣民主國節節抵抗,武器落後和後援而讓日本帝國武力佔領台灣。

台灣日治時期自1895年6月17日台灣總督於台北城舉行「始政式」起,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計約50年。

日本接收台灣前,台灣本地官員士紳如丘逢甲人抗拒割讓日本,於台北城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總統,抵抗日本軍隊接收,結果日軍登陸唐景崧逃廈門,6月26日劉永福於台南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

全台防務軍務大臣李秉瑞指揮。

後3個月,民主國軍和日軍發生規模血戰,並造成14,000名台灣兵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是台灣史上一場戰爭[58]。

乙未戰爭戰事集中於台灣,日方投入包含衞師團規軍隊30,000餘名兵力,而台灣抵抗力量主要有台灣人民發性組成抗日軍;合計規軍有33,000餘名,及民兵10萬名。

乙未戰爭是發生在台灣上,戰鬥地域、時間、參與人數多、死傷、規模一次戰爭,當時是全民參與,其中尤以客家族羣作戰慓悍善戰。

然日軍有備而來,武器裝備優勢差距過,台灣反抗軍不敵,自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14日轉進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軍控制全台灣為止,戰事持續總時間5個月。

許多台灣商人如台北城辜顯榮,為保全自身財產,選擇和日軍合作,幫日軍開路做間諜清除台灣反抗力量。

另一方面地方仕紳如苗栗烈士吳湯興,選擇和日軍作殊死戰。

吳同袍雖身死,卻留下風骨後世景仰。

初期反抗勢力掃蕩底定後,日本設台灣總督殖民台灣官,並設置台灣總督府作為在台統治機關。

初期,總督職務軍人擔任,敉平當時各地動亂組織;於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每年台灣倒貼許多錢,導致駐台總督乃木希典產生台灣賣法國想法,遭到駁回。

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陸軍領兒玉源太郎中第四任總督,並派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兼施治理政策。

日本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台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台灣政局轉穩。

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貫通,讓過去台灣南北需時數日交通縮短朝發夕1日內。

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台灣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

推動「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鼓勵台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台灣資源,供應日本內地工業需。

同時,日本劃定台灣行政區域,對都市進行「市區改正」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台灣清末閩南風格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西化或閩南西洋風格,並規劃全台道路橋樑、公園綠地、自來水下水道、電氣工程、衞生機構、政府廳舍。

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考慮,日本台灣人進行愛國教育。

雖然教育制度上台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台灣人有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山區設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設小學校公學校,並沒有規定台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台灣富家門第子弟。

但日治時代台灣人,能接受醫學、農牧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者:如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台灣人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台南市名律師湯德章,政府推廣台灣教育普及有其功。

[59]
台灣人於日本政府反抗,初期多武力衝突(如客家人羅福星主事苗栗事件及餘清芳領導西來庵事件),死傷,後期轉變社會政治運動。

其中民族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首霧社事件。

有日軍主動出擊剿滅原住民戰爭,如太魯閣戰爭。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影響,台灣知識分子展開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運動,結合勞工運動,並民間廣為宣傳,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

但到後期,因為左、右兩派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而消沉。

蓬勃日治黃金時期台灣博覽會達到頂峯,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經濟成果導致台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徹底實施、現代衞生環境建立守時守法觀念養成民生改革,進而舉行台灣首次選舉。

1930年4月10日八田一規劃監造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當時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嘉南平原多達150,000甲土地擁有水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於「確立時局認識,強化國家教育。

並成立「町內會」、「部落會」組織管理人民。

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驅使台灣人日本帝國盡忠。

「鼓勵」台灣人説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全盤接受日化生活[60]。

另外日本局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台灣人軍或負擔軍隊勞役、徵召慰安婦,投入東南亞戰場。

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台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1945年降到點[61]。

1945年,昭和天皇頒布《朝鮮及台灣住民政治參與相關詔書》[62],日本帝國同時通過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改正案,給予台灣人日本內地參政權及參戰權。

1938年,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於台灣[6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多遣返回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表於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65]。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發佈軍事命令《命令第一號》第1條規定:「中國(滿洲除外)、台灣,及北緯16度以北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和寮國)境內日軍階司令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附屬部隊,應蔣介石將軍投降」,蔣中正委派陳儀軍於10月25日到台灣接受台日軍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台灣[66][67][68][69][70][71],蔣介石並任命陳儀台灣省行政官公署行政官。

[72]
當時接管台灣台灣行政官公署施政錯誤、官員違法斂財、軍警紀律敗壞、雙方文化及語言上產生隔閡,台灣人民遭受種種歧視及各種待遇、政府濫印鈔票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貿易造成大量民眾失業、藉由專賣局貿易局壟斷台灣經濟命脈、掏空民生物資運中國大陸,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各地反抗聲頻傳。

1947年初,一起緝煙血案,以及前往抗議羣眾遭行政官公署衞兵開槍掃射,於是累積一年多以來民怨能量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國民政府調派大軍鎮壓,後續有清鄉行動,許多事件無關台籍菁英與百姓無辜遇害,或逮捕後審判而監禁、處死或失蹤,後來行政院官方調查報告死亡人數18,00028,000人,史稱二二八事件。

此事件造成台灣本省人外省人長期族羣立,以及後來政黨抗,影響且廣,埋下台灣獨立運動種子。

1949年1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告隱退,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宗仁於1月21日正式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

中華民國政府國共內戰戰況失利,蔣中正命令蔣經國、湯恩伯、桂永清將中央銀行黃金、白銀、外匯轉運台灣。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分治格局開始形成。

10月13日,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於11月20日專機飛往香港醫,於12月5日家人飛往美國。

12月7日,中華民國行政機關人員遷台灣。

1948年5月10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公佈施,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於1949年5月20日公佈《台灣省戒嚴令》[73],政權、並防止中國共產黨滲透,展開戒,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台宣告復行總統職權,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一方面運用美援,推行經濟變革,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前述兩項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結合掌控,持續政治社會上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威權體制,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1950年起,台灣開始實行地方自治,首度普選出包括台北市吳三連內縣市級行政首長,縣級縣級以下民意代表及台灣省議會公民直選產生。

政府開始一系列扶植農業政策,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農業。

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主。

1953年,台灣經濟恢復到戰前水,於日治時期基礎、台灣資金人才技術及美援因素下,台灣經濟走向迅速成長,並開始興建多大型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如石門水庫、橫貫公路)。

1951年9月4日8日,日本二戰同盟國代表共49國簽訂《舊金山和》,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

該條約中明文日本放棄台灣主權,但無交代台灣主權交予對象,因而成為現今台灣主權論主要。

1960年代,台灣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內部市場和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工廠面臨工資上漲因素,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勞工成本地區,台灣經濟政策改為出口擴張。

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

1963年,工業佔台灣國民經濟中比重超過農業。

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台灣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經濟成長率。

此外,仿傚英國施區域分期完成來水建設,自來水普及後,烏腳病發生。

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台灣社會具有跨時代意義。

1970年代台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於石油危機帶來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大建設經濟發展。

蔣中正1975年4月5日病逝後,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978年屆。

1978年蔣經國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擔任第六、七任總統,並持續發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過有特務監控人民,並以軍法審判平民。

台灣產業形態由以農漁業主轉型工業製造業商業服務業主,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所得與生活水準有顯著提升。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蔣介石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此後兩蔣堅持漢賊兩立,各國斷交。

延伸閱讀…

農曆黃道吉日查詢

萬年曆農曆查詢

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衝擊。

台灣黨外團體開始透過私下發行政論雜誌,國民黨執政政府進行抗爭,要求全面民主政治與言論。

1979年12月,高雄市發生美麗島事件,是台灣規模民主抗爭事件,後逮捕相關人士軍事審判引起國際矚目。

[74]
1980年代,隨著產業農業發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台灣名列亞洲四小龍首,股市指數達萬點,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高科技產業,台灣中小企業電子產業蓬勃發展影響,此時台灣個人電腦主機板產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台灣達到新興工業國家(NIEs)水準。

隨著民主運動蓬勃展開,於1986年戒狀態下,中國國民黨政府民主黨成立。

於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冤案醜聞爆發、黨外人士抗爭民主訴求,認為這是導致1987年7月14日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主要原因,而國際輿論帶國民黨政府壓力不容忽視。

隨後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988年蔣經國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蔣家父子威權統治結束。

1990年代台灣進一步自由民主與中央層級政治改革,街頭抗爭成為台灣日後自由民主社會現象,如五一九綠色運動、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

李登輝於1990年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總統選舉當選後,持續推動民主化台灣本土化政策,任內推動六次修憲。

1990年大學生發起三月學運,李登輝總統認同此學運並宣佈修憲及改選國民會,1991年5月1日宣佈結束「動員戡亂」,並結束「萬年國會」運作。

1992年11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態度問題達成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識,後人稱為「九二共識」。

後決定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

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實施,台灣福利制度完善初見端倪。

1995年解放軍接近台灣福建平潭島嶼上舉行串攻島軍事演習多次台灣外海幾哩外進行飛彈試射,讓海峽兩岸關係升,使台灣人民憂慮反感,意圖使台灣無法進行總統選舉,美國此派航空母艦戰鬥羣前往台灣海域確保台灣海峽。

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戰獲選中華民國第9任正副總統,是中華民國史上首次直接民選正副元首。

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瞭解決中央與地方行政區重疊而通過了省虛級化(凍省)[75]。

1999年,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聲採訪時提出了國國關係,表示中華民國(R.O.C.)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實際上兩個國家。

兩岸關係。

1999年9月21日南投地區發生芮氏規模達7.3地震,此為20世紀下半葉台灣傷亡損失天災,稱作「九二地震」,後定此日「國家防災日」。

2000年3月18日,民主黨提名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10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新頁。

於2001年1月1日,廈門金馬小型三通實施,展開兩岸小規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郵。

同年「台澎金馬個別關税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2年8月,時任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中華民國(R.O.C.)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北京當局反彈。

200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廢除大學聯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術科考試」作為大學多元入學指標。

2003年3月14日台灣首例非典型肺炎引發SARS風波,使得全台灣產生恐慌浪潮,創下台灣戰後以來,醫院封院、街坊封樓、醫院外全面發燒篩檢首見景況。

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保障公民投票權地區。

2004年3月19日,於總統大選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國家元首遭槍擊事件,翌日,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第11任正副總統。

2005年6月立法院預算審核通過十大建設。

2006年8月12日起,陳水扁總統任內爆發政治醜聞,前民主黨主席施明德於台灣發起「百萬人民倒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負起政治責任下台,稱「紅衫軍運動」。

2008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提名馬英九、蕭萬長第12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台灣民主政治第二次政黨輪替。

2009年8月,拉克颱風侵襲台灣而發生重水災,使中南部東部蒙受損失。

同年7月16日26日,高雄市舉辦「世界運動會」;台北市於9月15到25日舉辦「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當年度台灣兩大國際賽事。

第三次江陳會談提議兩岸包機轉為兩岸定期航線,並於2009年8月31日啟航。

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決通過。

同年12月25日,五升格正式實施,乃1950年以來台灣地方制度變革。

其後,桃園縣於2011年賦予「轄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直轄市,台灣第六。

2012年馬英九吳敦義第13任正副總統任。

2010年11月6日2011年4月25日,台北市舉辦「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台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及國際展覽局認證授權舉辦A2/B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

2013年7月,發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間團體發起「白衫軍運動」,要求政府重視軍中人權,促成國軍制度改革。

2014年3月18日,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程序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太陽花學運」,並趁員警不備時,400名學生攻佔立法院。

同年,3月23日,於太陽花學運獲政府正面回應,部分學生於晚間7時35行政院攻入,是「323佔領行政院事件」。

2016年1月16日,民主黨提名蔡英文、陳建仁第14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台灣民主政治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另外,國會這次第9屆委員大選首次政黨輪替,民主黨首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

2020年11月11日,民主黨推薦蔡英文第15任正副總統8,170,231票、57.13%得票率於總統選舉勝選任,並創下總統直選以來得票數紀錄。

委員選舉,民主黨取得61席維持過半,中國國民黨(38席)、台灣民眾黨(5席)、時代力量(3席)、台灣(1席)四黨各有斬獲,另有5席無黨籍候選人勝出。

台灣本島西西北臨台灣海峽,距福建海岸距離200公里,台灣海峽處台灣側新竹縣到福建側平潭島,直線距離130公里;北邊隔東海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羣島相望;西南南海,廣東省海岸直線距離300公里;東邊太平洋,和那國島相鄰110公里;南邊隔巴士海峽菲律賓羣島鄰。

西太平洋千島羣島、日本列島、琉球羣島、台灣、菲律賓羣島眾多島嶼形成東亞島弧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居東北亞東南亞交會處,亞太經貿運輸樞紐及戰略要地。

[76][77][78][79],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

全島山勢,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台灣西部東部地區縱谷內有少量平原,地震,温泉與火山多。

氣候屬高温、多雨,春末夏初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颱風及西南季風侵襲,冬季有東北季風吹拂。

冷月月均温都15℃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是世界三倍多,是亞太地區多雨島嶼之一。

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夏季降雨。

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台灣,景觀生態系資源而多元。

[8]目前台灣使用東經120度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80]。

台灣本島南北縱長395公里,東西寬度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1,151公里,含屬島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1],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條蕃薯狀。

台灣四面環海,孕育各種海岸地形。

北部海岸多岬灣巖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且多斷崖。

河流川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河牀,有平沙舖地河牀,直流型或曲流型,有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台灣各條溪流上游。

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

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中央山脈,靠西側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北部雪山山脈,以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

峯玉山山脈玉山主峯,海拔3,952公尺。

台灣世界地勢高度第四島嶼。

[81]丘陵地帶大多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

這些山地與丘陵佔台灣總面積三分之二。

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且佔台灣地形三分之一,是人口稠密地區。

主要盆地有北部台北盆地,中部台中盆地與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區泰源盆地。

嘉南平原位於台灣南部雲林、嘉義、台南和高雄,是台灣平原。

其他有中部彰化平原,南部屏東平原,東北部蘭陽平原,以及東部花東縱谷平原。

地形如平原,但地勢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包括台灣本島附屬22座小島,以及台灣海峽中澎湖羣島90座島嶼。

其中台灣島佔總面積98%,其位於東經120度122度、北緯22度25度之間,北迴歸線過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地。

台北市是中華民國,新北市是台灣人口是城市,高雄市是面積城市。

台灣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以及釣魚台列嶼,西南沿海小琉球,南部七星巖。

延伸閱讀…

萬年日曆查詢- 在線日曆

被永遠改變的搜索,被低估的百度

台灣海峽西側馬祖、金門與烏坵隸屬於福建省。

南海上的東沙羣島,及南沙羣島中島嶼太平島和中洲礁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

[82]
台灣是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島嶼,主要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聚合作用產生。

板塊聚合作用分為兩個部分,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隱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北邊,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歐亞板塊下方。

板塊聚合作用使得台灣隆起,並且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和呂宋島弧,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琉球島弧,使得台灣成為多斷層環境。

台灣突出海面後形成許多山脈。

花東縱谷界,縱谷東邊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弧後張裂一部分,西邊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屬於歐亞板塊。

玉山山脈形成後,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83]。

降雨造就來自高山大量沉積物,山脈西側誕生沖積平原。

持續板塊運動,產生地震造成許多火山羣形成,如北部大屯火山羣。

台灣位處板塊交界,孕育了各個斷層產生。

主要斷層有921地震車籠埔斷層,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山腳斷層,東部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台灣層潮州斷層。

台灣雨量,、河川佈。

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河川大多分佈西半部,包括位居中部地區濁水溪,流域位居南部地區高屏溪,以及長度流域面積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淡水河。

其他尚有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而東半部主要河川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

台灣天然湖泊,是日月潭,可能隕石撞擊形成嘉明湖,其餘多是人工修築埤塘、水庫。

台灣河川於地勢,河牀坡降,發生洪水乾旱,因此早年即有水庫建設,2006年底完成水庫堰壩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文水庫,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

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

目前尚有多座水庫規劃興建階段。

台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時期起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1957年間,實施日人完成及興建中計畫,防洪工程隨經濟發展提高,政府並1979年1985年推行十二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及全島河堤計畫」,並持續1986年1991年14項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1997年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台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區,通過中南部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迴歸線界,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

5月到9月台灣夏季,天氣,其中大台北地區是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消散,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氣温可達35℃及以上[84][85],7月氣温可接近30℃[86]。

台灣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月隔年5月北方西伯利亞壓南下時,空氣受到海洋調和,所以即使冬季,氣温於同緯度華南地區顯温暖。

冬季時,台南北平地氣温有時會出現10℃以下低温[87][88]。

日治時代台灣,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台灣四季如夏。

不過台灣冬季,中部及北部1月氣温15~17℃左右,南部1月氣温可高達17-21℃左右[89]。

而位處山區合歡山、玉山、雪山海拔超過1,500公尺以上高山於地勢,故11月~4月常有降雪。

於季節、位置、海拔標高,台灣各地區降雨量變化。

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降雨量而稱為「雨港」,台灣東北角火燒寮適合降雨,是東亞下雨日數地方。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夏季。

台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台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

颱風台灣提供了水分,但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

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帶來雨水,到冬季出現乾旱;因此,各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保護風景及野生動植物,內政部營建署自1982年起公告成立9座國家公園。

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公告22個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多處保護區域[92]。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受制國際社會現實,中華民國名義,台灣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台灣無任何地點或景觀登錄為世界遺產。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於2002年、2009年評選出17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工作。

[93]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發表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成為台灣人心目中最佳世界遺產潛力點[94]。

到2011年為止,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調整並增至18處。

[95]
台灣行政區劃起始於17世紀荷西統治時期,現今主要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劃分1個省(即台灣省)、6個直轄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灣省共劃分為11個縣(含澎湖羣島澎湖縣)、3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台灣省政府1945年1956年間位於台北市,1956年2018年間位於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台灣首部成文法實施於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後明律綱鄭嚴刑峻罰、台灣清治時期大清律法、台灣日治時期六三法法,中華民國政府開始統治後大陸法系中華民國法律主軸。

適用於台澎金馬(即台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外,尚有法律和命令三個層級,其中,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基礎,所有規範不可違背其上位階規定。

台灣自17世紀開始有歷史文字紀錄以來,歷多個政權統治。

最近一次1945年10月25日起中華民國接管。

此外,統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擁有領土主權,視台灣其統一領土。

[107]雙方此有爭議。

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12月後,國共內戰中失去中國大陸控制,將中央政府遷台灣政經中心台北市,使得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現今控制主要地區。

1980年代以來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1990年代以來七次修憲、以及1996年開始總統直選[108],中華民國原主要設計於中國大陸政治體制,台灣社會結合;原本作為地理名詞「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華民國代稱。

於受到境外政權統治,台灣社會自194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要求成為完全獨立國家呼聲,其代表支持兩岸統一「統派」與支持台灣獨立「獨派」並列為台灣當前兩大政治思想,所衍伸出來「問題」影響台灣社會未來發展。

台灣人權狀況過去數十年間有,2004年之家報告中[109],台灣公民自由方面分數1,政治權利方面分數2(1,7),意即台灣亞洲國家中屬國家列。

近來台灣社會於死刑存廢、學生服儀、居住正義問題出現一些爭議;此外,近來同性婚姻在台灣是個受關注議題。

中華民國政府是前台灣統治機構,其政府體制半總統制混合性質。

現時《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三軍統帥,內負責政治上責任,外則代表國家行使國防外交國安權責,對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直接任命行政首長行政院院長。

[110]
「行政院」主要功能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f];廣義上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部會」,隸屬行政院管轄)。

行政院稱該國內閣(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各部會首長內閣閣員[111],其成員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

自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台灣省虛級化措施後,台灣省雖然依舊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轄機關會併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業實質上無省存在。

中華民國總統台灣地區符合資格公民直接選舉產生。

自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以及解除黨禁之後,政府限制人民團體成立政黨個人政治主張,因此台灣政黨林立[112][113]。

現時主要政黨民主黨、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以及台灣。

台灣人民依憲法享有言論、出版、新聞、集會、結社組黨各種公民與政治,民主運動公民社會活躍,人人均可持有政治主張、參與政治、並於成年後投票支持公職候選人。

台灣受到爭論政治問題是台海問題問題,因而使人民支持政治立場可劃分為泛綠陣營、泛藍陣營。

基於外交情勢及環境綜合考量,台灣人民民主化以來長期而態度維持現狀於支持獨立或統一,支持獨立多於傾向統一[114]。

中華民國目前13個邦交國保持正式外交關係[115],截至2020年6月止,38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官方會員[116](包含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致力於加入世界衞生組織(WHO)、聯合國(UN)相關國際組織[117],兼且以體育、經濟、學術、藝文活動、經濟援助或人道救援方式進行交流[118]。

並以非營利機構志願服務團體非政府組織(NGO)融入國際社會[119]。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世界各主要國家轉移外交承認。

同一時期,於台灣經濟發展上有成績,因此國際交流趨向經濟援助方式與一些小型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李登輝政府時代藉由外交強化友邦及無邦交國家關係,民進黨執政後,維持此經濟援助導向。

此,自1993年起,台灣政府致力重返聯合國,同時透過於聯合國擁有會員國邦交國,「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名稱嘗試能重返聯合國及其周圍組織,不過因為台北與北京之間存在爭議(即台灣海峽兩岸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阻撓台灣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並爭取各國際組織主導權,使中華民國政府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衞組織)交流上陷入困境。

1991年中華台北名義加入亞太經合會,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税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20]。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衞生組織邀請,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衞生會(WHA)[121]。

2003年國際組織年鑑有2,074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性活動,但其中個人名義,而且實際參與組織主要是人道救援領域,例如台灣世界展望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國際佛光會、勵馨基金會、慈濟基金會,投入國際性救援個案,例如台灣路竹會赴非洲、南美洲義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輸送物資關懷邊地區,而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組織政府合作推動台灣參與世界衞生組織,但是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醫療、人道援助組織之外,大多仍缺乏國際活動經驗[122]。

體育方面有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台北名稱成國際奧會205個會員之一,主要任務籌組代表團參加奧、亞運國際賽會及活動。

而於1957年成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專院校進行國際間賽事,並於1987年加入國際大學生體育聯盟(FISU)成為會員國。

另外有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國際運動競賽,近年來參與國際賽事有2006年遠東及南太平洋疾人運動會,獲得18金29銀22銅;2007年世界輪椅運動會(IWAS),台北舉行獲得34金26銀30銅;2008年北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獲得1金1銅[123]。

經濟方面,有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結合企業界人士、團體國外企業界人士、團體合作發展國際經濟交流,主要任務舉辦或出席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會議,舉辦或協辦各國投資研討會或市場説會,組團或派員赴他國訪問、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定或備忘錄[124]。

而有台灣亞發展基金會(前身亞洲基金會台灣分會)致力於促進台灣美國、亞洲各國間交流合作,推動各項發展援助計畫,並幫助亞太地區提昇政府治理與公共事務管理能力,推動經濟制度改善,並協助公民社會發展[125]。

藝文方面,有於1995年創立台灣文化基金會推動台灣文化國際交流,主要是進行城市節慶活動交流與訪問,並以台灣文化行銷城市,同時增進了台灣國際瞭解交流[126]。

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華民國護照全球免簽證國家數達到124個。

[127]
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報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遊成長地點,台灣排名第十。

[128]
日治時期前期,台灣日本經濟上地位是糧食生產資源出口基地,有少數食物儲藏加工業和工業[129],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戰略地位日本政府定位南進基地,因此在台灣南部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視為武力反攻大陸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農業經濟政策。

自1960年代起,台灣工業發展,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

政府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匯,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到了蔣經國時代,擺脱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台灣石化業重工業打下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台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促使台灣經濟起飛。

於經濟發展,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

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經濟中地位,實行積極產業政策,高雄建設大煉鋼廠、造船廠、大煉油廠大型重工業基地,有美國華僑返回台灣設立電子廠,如聯華電子、台積電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據十大建設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高科技產業,耗能、污染、附加價值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電子產業蓬勃發展影響。

台灣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台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並於1995年2月國科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

接續蔣經國「十年經濟建設計劃」,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維持近3年,但開啟台灣財政赤字大門。

後2002年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園區分佈於台灣中部台中市及雲林縣。

其中新竹科學園區且具規模,加上鄰近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每年培育出許多科技人才,奠定今日台灣「科技島」地位。

中華民國政府(2023年)沒有完全打開台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限制。

此外,民進黨政府提出十大建設,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產業養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台灣是全球中經濟規模第27國家或地區。

[130]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高科技產業取代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GDP中比重1952年35%下降到2%。

形成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形勢,但面臨傳統產業外移(是中國大陸「磁吸效應」)、房價問題。

台灣是一個政府局主管投資、和減少國外投資引導動態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經濟體系內扮演角色縮小。

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能選擇,很多大型國營銀行及企業邁向私有化。

過去30年內,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外匯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

台灣外匯儲備是世界第5。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台灣人均國民生產毛額,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20,925美元。

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41,539國際元[131],與世界主要進國家。

主計處公佈資料,2012年台灣人民儲蓄總額佔GDP28.8%,投資總額佔GDP只有19.2%,超額儲蓄9.6%。

[132]台灣人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台灣人一年工作時數是2,282時,台灣工時世界排名第一[133]。

2012年CNN援引勞委會和OECD數據指出,台灣人每年工作2,200時,日本、美國多出20%,和德國相比高出35%[134]。

在〈農曆黃道吉日查詢 |萬年日曆查詢 |萬年曆農曆查詢 |【百度2019年5月10日黃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