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節日冬至】從習俗到農曆 |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拜拜注意什麼 |
風水玄學

【12月節日冬至】從習俗到農曆 |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拜拜注意什麼 |

  晝,夜,嚴冬來臨。

古代農耕時期,一年,期待秋收冬藏,穀物糧食積倉庫,人們此時節休養進補恢復生息,準備過年物品。

民間習俗冬至日吃湯圓,象徵圓、,並增添一年歲月。

  本節氣中,淡水、彰化、台南、澎湖、高雄、東港外海後可撈捕烏魚。

因此從淡水、新竹、彰化可捕獲闊腹鰆,其他有白腹,土託鰆,台南以下高雄、澎湖可捕獲白腹,土託、疏齒鰆。

  冬至那一天夜,日,後,日短了。

從入冬以來,漁民年年所得經驗,冬至前,烏魚鰾,是烏魚子材料,捕捉烏魚、製作烏魚子,是沿海漁民收入,所以天氣雖冷,是大家期盼冬喜訊。

  昔日冬至前日,到處可用石磨磨糯米,準備作湯圓佐料,現在可地市場買到現成。

等到晚上,全家圍攏一起搓作湯圓,這「冬至(節)圓」。

冬至,稱冬節、賀冬、冬至節、亞歲,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二個節氣、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

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日,冬至都在西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北斗斗柄指向子,太陽位於經270°,農曆冬至所在月來定義十一月。

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歲時廣記》卷三十八《如元旦》條轉引《泗人月令》載:「冬至日,薦黍糕,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酒及謁賀君師、耆老一如元旦。

冬至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升高,日影縮短。

冬至雖然是北半球理論上吸收太陽熱量一段時間,但因為地球土壤海洋釋放熱量會有時間延遲,大部分情況下時期不是冬至前後,而是發生冬至後,比如説大寒,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統計,月份是1月,後是2月,接下來才是12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氣,而。

」《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農曆)。

陰極而陽始,日南,。

」可見冬至代表着一年之末,十二地支首支「子」冠於冬至,因此冬至所在農曆十一月稱為「建子月」。

[1]
《卜壬日》條引《枱佔法》曰:「冬至後一日得壬,千里;二日得壬,;三日得壬,;四日得壬,五穀豐熟;五日得壬,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決;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麥;十日得壬,五穀不成。

」[2]
傳統陰陽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晝陽,因此冬至是消陽長轉化關鍵節氣,乃陽氣開始。

十二闢卦(日語:十二消息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

復卦象曰:「雷地中復。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此日象徵太陽死亡,種植全面停止。

冬至日該日,北半球黑夜而白晝,故稱「」或「」(夜長,或稱日),因此有「節」、「節」節日。

冬至日前夜稱「冬至夜」。

[4]
陰陽五行學説歸納冬至有「一陽生」象,由此冬至日稱為「一陽節」。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

關係到謂「陽氣起」、「一陽」,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得「喜冬」、「賀冬」、「秤冬」稱,有着「賀冬節」此一節日。

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第一日,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九日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後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民間因而有「九九消寒圖」記錄數九過程。

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起點,是歲計算起訖點。

冬至節以往是於新年節日,應節習俗,且民眾會飲食慶祝,所以俗稱「亞歲」、「肥冬」,民間流傳着「冬至如年」、「冬至」、「冬如大年」、「冬肥年」/「肥冬瘦年」俗諺,意指冬至禮俗新年/年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曰「冬至節亞賽年節」);「冬肥年」指而春節時各種飲食消耗,「肥」不如冬至。

[4]到了唐代,冬至原本於春節,發展成冬至歲首(春節)並。

[2]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於民國三年(1914年)頒定春夏秋冬四季節,其中代表冬之節日冬至。

冬至節會舉行敬老尊師儀式節令,稱為「履長節」和「豆腐節」。

這反映着傳統華夏人民善祭一面──認為眾生皆由眾神靈庇護,且延續著祖先歷史。

」[4][2]
鄂倫春族視冬至為「開始落雪季節」(即冬季,鄂倫春語:託)其中一關鍵日。

[5]雲南獨龍族冬至左右準備其年節(獨龍語:卡爾江哇、卡雀哇或德里哇)。

[6]
斯堪那維亞和北歐部份地區,冬至節稱耶魯節;東歐地區稱冬至節為「Koleda(英語:Koleda)」。

[7][8]
此外,作為時令節日,冬至各地稱法,有「冬至節」、「小新正」、「如」、「交冬」、「消寒節」、「年」 、「除夜」即「冬」(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稱謂。

冬至代表一年過。

民國初年《雄縣誌》所述,傳統華夏民眾會冬至日豎立八尺表木測驗來年水旱。

漢朝有「晷進則水,晷退」此一標準判斷水旱。

[9]
另華夏民眾會冬至日觀察日出日落雲氣變化,雨晴預知判斷春節天氣。

浙江農諺雲:「晴冬至爛年,冬至晴過年。

」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節時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濕滑泥濘;反之亦然。

[9][4]
至於確定冬至日方法,是透過豎立表木測量日中午時分日影長度,華夏民眾稱該表木「華表」:
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節期,其中藴含豐、多節俗節日,且具繼承力。

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

《周禮·春官宗伯》雲:「冬日,致天神人鬼。

夏日,致地祇物魅。

」古時華夏民眾天圓地方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

[9]
《夢粱錄》提及:「十一月仲冬,小雪、大雪氣候。

扯杭都風俗,舉行典禮,四方師,是冬至歲節,士庶,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禮,加於常節……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賀禮。

士夫庶人,慶。

太廟行薦黍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

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東駕詣攢官朝享。

」[10]
周代,冬至有國家祀典。

《周禮.春官》提及:「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冬至節是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節日,並後衍生出多節俗,排場風光。

延伸閱讀…

冬至(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會有文人因此大獻頌詩,例如漢代有一賀君作品《》則提到:「冬至,陽氣起,君道,故賀。

」[4]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東漢王朝對待冬至情況:「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由此可知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而歷代帝王會冬至為盛大國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陽要冬至後從南迴歸線「回歸」),北郊祭地,會羣臣鄰國使節。

《史記.封禪書》提及:「冬至日,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

」可見當時人們視「日」作喜福。

[4][9]
河北《懷安縣誌》提及:「冬至日,縉紳拜闕,士人拜師長,子孫拜祖父,曰賀冬。

」,當中「拜闕」就是指到皇宮中朝拜君主,赴拜闕者有本國臣僚,有外國使節。

南北朝時代沈約《宋書》記載了:「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賀,小會,其儀禮亞於歲朝。

」並有獻襪履儀,表示迎福踐。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並獻紋履七緉,襪若干副。

」[4][2]
魏晉朝後,時任朝廷開始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於元日(元旦)。

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賀禮,皇帝中要接受各國周邊民族使臣、以及文武百官上表祝賀。

[1]
宋朝後,皇帝制定冬至節大朝會儀衞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

而入官員穿着制服覲見皇帝,祭祀大禮。

[1]
明清兩代北京南郊天壇祭天。

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有,祈求天帝保佑、國泰民安,並發展到、複雜、:期間皇帝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

[10]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提及:「南郊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國大典。

」[4]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飲「節酒」和食節美食慶祝,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

而民眾會準備一套衣服以求冬至體面應節,哪怕是節衣縮食儲錢問親友借貸得購買新衣服。

而冬至有時值一陽「扶陽」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故需扶助使其,例如「擁爐會飲」、食圓形食品,雖則扶陽觀唸習20世紀開始式微。

[4][1]
商朝,民間已有着年祭祀「清祀」習俗,祭祖妣兼祭百神。

而早在周代,每年農曆十月,民間會有年終「蠟」(其中「蠟」解作「合祭」意),祭一切神祇鬼靈;後於漢朝正式採用農曆時蠟禮儀移到農曆十二月。

這反映着傳統華夏人民善祭一面──認為眾生皆由眾神靈庇護,且延續著祖先歷史。

延伸閱讀…

2023冬至日期幾月幾號?冬至拜拜注意什麼?從習俗到農曆 …

點解冬至大過年?年年冬至都係12月21號?

[9]
《s:東京夢華錄/卷十》記載了宋開封城每逢冬至節到處洋溢節日氣氛:「十一月冬至,京師此節。

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日新衣、備辦飲食、享祝先祖。

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

[1]此外開封普遍流行「守冬」習俗,乃趁冬至一陽復始時人如能息息應會獲得生命力,表示兒孫添歲、老人延壽。

同時因正值冬天及農務閒期,中國北方多冬至前後有冰上,雪上遊戲,例如堆雪獅、雪人、雪山、雪燈、打滑澾、打雪仗、溜冰、爬犁,另外還盛行冬獵並攜帶獵物串親訪友,同時盛行閭裏饋贈家慶瑞雪豐年。

[10]
《清嘉錄》有一首詩描述送禮:「冬至家家講物儀,近來送去費心機。

胸前盡收渾閒事,原物多時歸。

」[1]
2023冬至,今年冬至是哪一天?拜拜時間和流程?冬至習俗有哪些?吃湯圓由來為何?冬至有什麼禁忌?《Hello醫師》您一次揭曉!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稱冬節、冬至節或賀冬。

二十四節氣古代於指導農業的曆法,制定方式是藉由地上插竹桿,觀察太陽升起落下時,桿影移動位置長度變化,並搭配氣候時節而訂定。

古代桿影觀測結果,夏天,太陽位置往往,桿影,冬天,太陽位置,桿影,所以古人即正午竿影那天訂為夏至,竿影那一天訂為冬至。

冬至為一年當中,白晝、黑夜日子,故稱「」或「」;冬至過後,日照時間增加,夜晚開始縮短,所以古人會説「冬至一陽生」,表示冬至到了,陽氣(日照)。

由此可知,冬至訂定方式與月亮盈缺制定曆(農曆)無關,但因為古人多仰賴二十四節氣來協助農耕,因此將二十四節氣加入農曆之中;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乃是藉由太陽運行位置來制定,陽曆(國曆)接近。

2023年冬至日期國曆12月22日星期五,2022年同日,2024年會變為12月21日,冬至每年會落國曆21~22日上。

冬至古時舉國祭拜節日,盛大程度於春節,因為冬至結束後,寒冬過去,陽氣(日照時間增加),象徵迎接開始;另外,古代多農耕社會,農民辛勤工作一年,後步入嚴冬,會慰勞自己,休養進補恢復生息,並準備過年物品。

隨著時代演進,冬至祭拜習俗流傳,形式雖不到舉國慶祝程度,但有許多家庭會列拜節日之一。

每年冬至日期,但12月21日12月23日之間,取決於陽曆;2023年冬至是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初十)冬至這個節日中國具有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古代時期。

最初,它源自農耕社會,作為農民慶祝冬季到來一種傳統方式。

這一天,人們會表示感恩,同時期待來年農作物豐收。

隨著時光流轉,冬至演變成一個家庭團聚時刻,家人們會聚在一起,共享美食,慶祝這個節日。

冬至象徵著家庭和希望,是中國文化中傳統價值。

關於冬至故事有眾多,其中一個是關於陰長陽消傳説。

這個傳説,冬至是陽氣時候,這一天陰氣達到頂峯,但此後陽氣增長,帶來生機。

這個故事象徵著冬至意義,代表著陰陽之間和自然界循環,表達了希望和新生寓意。

冬至擁有多彩的習俗,這些習俗地區有所不同,但具有文化內涵。

以下是一些冬至習俗:湯圓,是冬至期間不可或缺美食。

這些小巧圓形食物,糯米製成,可口味鹹而製成。

品嚐湯圓象徵著團聚和家庭價值。

冬至前,歡迎新年到來,人們會精心整理家居,清除塵垢,這項習俗認為具有帶來好運和祝福寓意。

增添節日氛圍,人們會窗户上貼上紙窗花。

這些窗花圖案和吉祥有關。

有些家庭會冬至這天舉行祭祖典禮,表示對祖先崇敬和敬意。

這是家人團聚時刻。

冬至期間,需要留意一些禁忌,以免招致不吉之兆。

下列舉了一些冬至禁忌:

在〈【12月節日冬至】從習俗到農曆 |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拜拜注意什麼 |〉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