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百科全書 |1962 |1962 |【1962年5月7日官員】
風水玄學

最新的百科全書 |1962 |1962 |【1962年5月7日官員】

伊塔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5·29反革命暴亂事件”。

1962年5月29日,當時有6.7萬中國新疆公民通過伊犁霍爾果斯口岸和塔城巴克圖口岸主幾個邊境口岸,集體非法越境前往鄰國蘇聯。

因此包括伊犁草原、阿爾泰草原內新疆邊境地區人口鋭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此時起開始進駐邊境農莊和牧場事生產活動,並隨後中蘇邊境建立了一系列國營農場,其作為國防屏障[1]。

1871年,俄羅斯帝國出兵侵佔整個伊犁,直至《伊犁條約》簽署伊犁復歸中國後,俄國鼓動搶掠伊犁人民俄境內[2]。

1916年俄國革命爆發後,沙皇政府中亞強徵哈薩克牧民奔赴前線鎮壓革命;此舉使得地民眾爆發起義,鎮壓後民眾有10萬人逃亡並滯留於新疆境內,時省主席楊增新哈族難民辦理了入籍手續[3]。

1932年1938年,於日本蘇聯野心使得斯大林排斥亞裔人,後者1萬名華僑遣返塔城地區[4]。

親蘇盛世才自1934年起執政新疆,保持了蘇聯新疆強力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雙重國籍,蘇聯僑民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同時,於中亞語言翻譯以及出於蘇聯過分信任,新疆部分民族學校直接採用蘇聯相應語言課本進行教學[7],程度上導致了青少年國家認同感或缺失。

1954年3月,於戰後糧食,蘇共中央作出“開墾荒地”(處女地運動)決議,並企圖要求“僑民”返蘇形式中國爭取到廉價勞動力,中方大力配合並新疆各州各地區成立了“遷僑委員會”[8]。

蘇聯中亞地區地方政府官員多新疆境內民族同族同言,意以探親理由蘇聯輸入勞動力。

如1956年吉爾吉斯某集體農莊黨委書記企圖帶走280户柯爾克孜族牧民前往蘇聯未遂;而蘇聯籍新疆政協處長、哈薩克斯坦黨中央書記日夫接見並諾高位鐵衣甫阿吉,帶走了伊寧縣哈西鄉462户人家[9]。

中印邊境戰爭(英語:Sino-Indian War,印地語: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11月21日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之間一場邊境戰爭。

中國稱為中印邊界衞反擊戰。

中國印度邊界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這場戰爭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東段藏南地區(印度稱為「東北邊境特區」)主戰場。

於戰場處於海拔地區,環境[12],雙方有後補給困難問題。

中國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

,中國佔領了中印西線爭議阿克賽欽地區,印度佔領大部分中印東線爭議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兩國宣佈勝利。

同時這場戰爭兩國國內局勢國際地位造成了負面影響,並阻礙着中印關係深入發展[13],並且中蘇和中美關係走向產生了影響[14]。

拉達克王國原本西藏進貢。

1834年,錫克帝國派左拉瓦爾·辛格征服拉達克。

184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建立了查漠-克什米爾土邦,佔領拉達克地區[15][16]。

作為回應,中國方面則利用後優勢建立多哨所,雙方哨所處於射程內,中國加勒萬河谷河谷包圍了印度哨所。

榮赫鵬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賽圖拉鎮無人定居[22],只有一座可能是克什米爾人廢棄城堡[23]。

1892年,清政府派官員李源鋼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界碑[24]。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引發駐藏軍譁變。

西藏噶廈政府驅逐清朝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佈立。

19131914年間,英屬印度與西藏噶廈及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西姆拉進行了三方會談。

然而袁世凱政府無法接受談判協定,於1914年7月退出談判。

同日,西藏政府英屬印度政府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25]。

但歷屆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承認條約合法性。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主張有權繼承英屬印度領土。

同時認為英印當局和西藏當局認可麥克馬洪線已成為法定邊界,無論中國承認否。

印度政府內觀點認為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位於喜瑪拉雅山山脈脊。

既定麥克馬洪線喜瑪拉雅山脈脊以南處,上麥克馬洪線應視通過實際麥克馬洪線以北喜瑪拉雅山脈脊處。

[26]
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政府率領印度發動第一次印巴戰爭,並和鄰近尼泊爾、不丹以及錫金締結軍事保護條約,全力爭取英國撤離南亞次大陸帶來權力真空,擴大印度南亞戰略優勢。

於西藏於印度戰略價值,印度政府亦主張繼承殖民時期政策,西藏建立緩衝地帶,並通過派遣軍隊間接控制西藏,鞏固喜馬拉雅山防線安全。

[27]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軍事行動和談判,入駐西藏。

印度駐華使館中國政府發出照會中説:「中國軍隊侵入西藏認為是[28]。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參與朝鮮戰爭之際,派兵佔領了西藏噶廈政府管轄達旺地區[28]。

1959年藏區騷亂後,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張西藏獨立[29]。

5月16日,北京官方指責印度干涉中國內政[30]。

1959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蘇聯11國社會主義國家訪華代表團和駐華使節時指出:印度總理尼赫魯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滯不前,改革,作為『緩衝國』,置於印度勢力之下,成為它保護國」[14]。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陳毅1959年12月底一次報告中談道,他認為尼赫魯有三個目的:第一,削弱中國政治影響,第二,打擊國內印共勢力;第三,獲取美援[14]。

1960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印度,尼赫魯總理會談,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有共識[31]。

1960年後,中蘇開始交惡,而中美關係戰爭原因處於僵局。

而印度與正在進行冷戰蘇聯和美國關係錯。

1962年8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造成美蘇關係張,幹預中印衝突。

10月28日蘇聯古巴撤除飛彈,危機結束,中印邊境戰爭第一階段於同日結束。

[32]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線邊境始於1950年,當時隸屬於南疆軍區。

解放軍進駐南疆後,於1950年派遣西北軍區第2軍第4師、第5師以及第3軍第13師(歸屬第2軍指揮)接管中印邊界,其中第5師第15團一個加強進入爭議區域,賽圖拉指揮基地建立了黑黑孜江干、三十里營房、康西瓦點,第4師十一團1個進駐了爭議區域麻扎達拉。

1951年,解放軍控制神仙灣、天文點點,並開始阿克賽欽、甜水海、空喀山口一帶巡邏,收編了駐守邊境國民黨防部隊(3個大隊),第4師騎兵偵察進一步接管了中國主張線上紅其拉甫山口。

1952年3月,第2軍教導團邊卡營奉命接替所有駐守部隊駐守邊境,邊卡營建立了以以蒲犁、賽圖拉中心點。

1955年,中國繼續增兵西線,組建南疆軍區公安防第四十九團;1961年改組步兵第2團;1962年1月11組為步兵第2、3團,第2團負責新疆段邊境,第3團負責塔什庫爾幹防區。

[33]
西藏西段爭議邊境是新疆軍區接管。

1950年7月新疆軍區第2軍獨立騎兵師派遣第1團第1連(135人)進入阿里地區進行羣眾宣傳工作,和阿里噶本政府建立關係,爾後於5月派遣先遣支隊(1個加強和師偵察隊400人)進駐西藏阿里地區,6月解放軍正式接管阿里地區。

1951年阿里地區部隊統編阿里騎兵支隊,並向定哈里普山口、達馬山口、科甲、張邊境哨卡派駐5-10人分隊,控制了中印邊界西段,接着1952-1956年間建立了普蘭、強拉山口、烏、什布奇、扎西崗、張、地拉、 那卡、斯潘古爾點。

1956年開始,新疆軍區調動軍民3000多人(後續有增加)建設新藏公路,1958年公路完工後中國一側後條件改善。

[34]
1958年縱貫阿克塞欽新藏公路完工,西線爭議地區中國一側交通後環境大大改善,中國軍隊增多並取得軍事優勢,這引起印度軍方警惕。

印度方面相應加強了交通後,修建了斯利那加拉達克公路以及列城騾馬道,但楚舒勒地區只能通過空運維持。

1959年藏區叛亂後,8月26日中國軍隊佔領朗,9月8日中國總理周恩來解釋中國此舉是防止西藏叛亂分子外逃。

10月,解放軍西線印度建立温泉哨所一帶印度軍隊發生摩擦。

自此解放軍接管全部中印邊境,印度方面命令陸軍接替武警執行邊境防務,並開始制定中國對峙計劃。

印度軍隊最初部署典角外中國主張線以西。

印軍研判解放軍正面部署一個團,計劃穆爾古-錯格斯察魯(英語:Tsogstsalu)-波布浪(英語:Phobrang)-楚舒勒-典角一線建立防禦鞏固列城,部署有兩個查謨和克什米爾步兵團(英語:Jammu and Kashmir Light Infantry)加強營和第114步兵旅(因為後不能全部部署到前線),並且和解放軍據點保持距離。

1960年印度方面認為解放軍邊界增加兩倍以上兵力(解放軍戰史沒有提及),因此增派第8廓爾喀步槍兵團第1營温泉到楚舒勒一線中段,然而這些部隊獲得後支援。

[35]
印度主要官員研判此時中國優先西藏內部維持,因此會印度方面做出反應,出於宣示主權目的制定了前進政策(英語:Forward policy (Sino-Indian conflict)),旨在佔領中印軍隊之間空白地帶,儘可能接近前線地方建立點壓制、反擊中國軍隊。

西、中段邊境,印度陸軍總部1961年12月5日下達命令明確要求印度軍隊西線中國控制區域建立點,計劃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北岸、楚舒勒、巴里加斯四個方向建立前。

中方作戰部隊傷亡2400餘人,其中700多人死亡。

1962年7月,中國軍隊切斷了印度加勒萬河谷哨所陸路補給線,並塞利窮哨所、鬥拉特奧裏地區域和印度軍隊交火,戰爭此時一觸即發。

前線陸軍推測解放軍鬥拉特奧裏地、温泉、楚舒勒部署團級作戰單位,陸軍參謀本部申請支援,然而參謀本部還是堅持前進政策,並相信中國會開戰。

同時,印度當時外匯捉襟見肘,因此願意擴大運輸機規模支持前線後補,前線增兵計劃不具備後可行性。

[36]
東線中國軍隊多數1959年西藏叛亂後進駐。

1959年4月4日,中國軍隊4個團2個營兵力進攻西藏噶廈政權控制下山南地區,21日掃山南大部,噶廈軍向中印邊境麥克馬洪線和不丹邊境方向退,4月23日解放軍追至中邊境勒(今勒門巴族鄉),此後接管拉康、龍東、三安曲林、加玉中邊境點,控制繞讓、楮許等中印界麥克馬洪線以北隘口,切斷了噶廈政權潰逃道路,但有8000人左右逃入印度境內。

中國全面接管了東段中邊境和麥克馬洪線以北中印邊境。

[37]
1959年8月朗事件後,中國驅逐了印度朗建立點,印度陸軍開始接管東段邊境。

雖然此時印度東段建立了東北邊境特區,但實際部署印度軍隊,邊境歸屬警察部隊管理。

9月1日,面中國軍隊全面接管東線印藏邊界,印度陸軍西隆召回軍事會議,決定加強麥克馬洪線己方一側控制,邊境每一處哨所部署一個排兵力作為軍事存在象徵,但實際軍事行動時這些哨所兵力應該退回爭議區域內達-邦迪拉-濟羅(英語:Ziro)-達波羅(英語:Doporijo)-阿龍(英語:Aalo)-羅營(英語:Roing)-特祖(英語:Teju)—洛西特普爾(英語:Lohitpur)—哈尤良(英語:Hayuliang)一線設置防禦線。

後續印度軍隊軍事演習檢驗發現現有軍力不足以支持其計劃,但受制於印巴邊界(英語:India–Pakistan border)局勢,印度軍力,部署大部分兵力於支持前哨,後續有一個旅派那加蘭邦鎮壓叛,這一戰略構想貫徹。

[38]
新德里方面無視兵源匱乏窘境,要求東段邊境印度軍隊執行前進政策。

1961年12月5日,印度東部軍區接收到執行前進政策命令。

新德里認為東段印軍具有後優勢,因此對部署有信心,命令中要求前線部隊能麥克馬洪線以南爭議區域全線「前進」並建立控制。

新德里命令出乎東段印軍指揮機構意料,他們認為中央應該給予多資源執行這一計劃,因此級請求增援,但前線請求程度上為決策機構忽視。

1962年1月10日,印度東部軍區命令第33軍建立24個新據點以執行「前進」政策,卡門和蘇班西里方向季節性點派遣駐軍,並桑朗和洛希境分區方向通過建立新據點方式壓縮中印兩軍之間空白地帶,合計24個新據點部署27支新編阿薩姆步槍隊。

印軍實際部署時間是3月8月間,但於生存條件和後條件,部分基層部隊開戰前補給中斷超過一週。

1961年6月,中國軍隊兼馬尼以西過麥克馬洪線進行巡邏,作為回應印度軍隊1962年3月申請兼馬尼(Khinzemane,中方文書上地名為「沙則」)以西巡邏並4月獲批,但於印度前線軍隊錯誤地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拉拉山脊分水嶺線之上,印軍6月2日過了多拉山口——此前地圖標定麥克馬洪線,拉則拉山脊以南、中國稱作「扯東」地區克節朗河上設立了多拉點(英語:Dhola Post),印度軍隊直到8月才意識到地圖上麥克馬洪線並水嶺線,自己過了此前印度外交部中國提交主張邊界,但沒有意識到事件性,結果9月8日中國軍隊包圍了該點,印度戰後出版地圖軍方所謂「分水嶺線」認定麥克馬洪線。

[39]
中國方面統計,1961年印度控線建立了43個點。

[40]中國政府試圖局勢,1961年多次印度政府提議和談,建議邊界地帶兩軍隔離,但沒有受到印度方面接受。

中國方面1962年6月發現印軍過麥克馬洪線建立多拉點,並且統計截止8月底印度中國主張線以北設立了逾百據點,兩軍據點距離減小,有些地區雙方點犬牙交錯,相距不過幾十米幾米——中國政府《人民日報》發表了題《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印度政府發出了後警告,威脅訴諸武力。

[41]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負責西段,西藏軍區負責東段。

中國東段參戰總兵力3萬餘人,包括:
印軍參與作戰主要是陸軍第四師。

印軍步兵師編制原則上是三四三編制,即師下轄3個旅,旅下轄3個營,營下轄4個,轄3個排,排下轄3個班。

印軍東段和西段兵力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22000人。

步兵主要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斯登衝鋒槍、布倫機槍。

東段,印軍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於提斯普爾;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一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山口、達旺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佈「蘇班西裡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七旅4個營部署東段克節朗地區。

[45]
第7旅轄: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旁遮普聯隊第9營。

另配屬阿薩姆步兵第5營和炮兵、工兵部,兵力3000多人。

西段,印軍第15軍19師屬第114旅(旅長賴納Raina)5個營分散配置邊境全線,其中有1300餘人中國境內建立了43個點,旅部及一個營位於列城。

[46]楚舒勒村(Chushul),位於中印邊界以西開闊通達河河谷平原內,海拔4337米,是印軍西線推進「前進政策」核心基地。

印軍114旅前線指揮部、以及該旅廓爾喀第8聯隊第1營營部和庫馬盎聯隊第13營營部均部署此。

楚舒勒村東南方8公里通達河河谷平原修建有丁如澤野戰機場。

機場跑道以東不到2公里處,即為中印國境線。

一條2公里、長約6公里山谷——莫爾多通道(稱斯潘古爾湖/曼冬錯山口),斯潘古爾湖(曼冬錯)西岸中方駐守班公洛陣地丁如澤機場連接起來。

各營北到南:
1962年9月21日印軍第七旅旁遮普聯隊第九營向擇繞橋橋東中國哨所(西藏軍區步兵第2團3連7班)發起進攻,發射炮彈10餘發,打死解放軍邊防戰士鍾世明、崔道發、謝福田5人。

拉薩各界羣眾4000多人集會聲討。

10月10日,印軍擇繞橋製造了流血事件,解放軍犧牲11人,傷了12人。

事件發生後,419部隊上下認為政治外交是解決不了印度「前進政策」問題,一場軍事不可避免。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新聞記者談話時公開宣稱,印度軍隊接到「解放我們領土」命令,中國軍隊克節朗地區「清除掉」。

次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表了一個標題《尼赫魯中國宣戰》讚許性社論[47]。

10月12日內地養病張國華返回拉薩;拉薩開了一個會,傳達中央和軍委指示;隨後於10月14日,率「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錯那縣麻麻。

10月17日印軍東線和西線同時發起「前進政策」進攻。

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作戰命令》。

10月18日,中央軍委發出指示:「此次對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不能打壞。

」10月18日印度國防部官員宣稱,他們取得了拿破崙式獨一無二勝利。

戰爭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1962年10月20日開始,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28日,第二階段自11月16日11月21日。

[48]
10月20日凌晨7點半兩枚信號彈升空,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組成東段指揮部和新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奉中共中央軍委命發動攻擊。

延伸閱讀…

1962 年5 月May 1962: 最新的百科全書

伊塔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段,藏字419部隊第11師第32團(欠第一營,配屬31團第一營)11師副師長王曉一和11師政治部副主任魏光中率領下參戰。

第一階段克節朗地區作戰,塔格拉山脊下印度陸軍第7旅戰鬥了30分鐘,其彈藥即告罄盡[47],陣亡832人,被俘第4師(「紅鷹師」,二戰時編入英國第8集團軍參加蒙哥馬利領導抗隆美爾領導德軍鋭)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以下1065人。

藏字419部隊傷亡388人。

中國西藏邊防軍向前推進,佔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10月25日)。

與此同時西線阿克賽欽地區,解放軍驅37處據點印軍。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

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佈印北地區進入「狀態」,並東線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3日,美國印度提供首批包括武器彈藥和通訊裝備軍事援助抵達印度。

[49]肯尼迪尼赫魯親筆信説到:美國承認麥克馬洪線,並印度提供10億美元援助。

11月4日,美國運輸機降落加爾各答機場,美國陸軍準將福爾曼打開艙門,裡面是美國重型武器。

10月20日後,中國軍隊22天時間,開鑿了一條錯那到達前線戰備公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動停戰並提出談判請求後,並沒有得到印度政府積極回應。

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了中印戰爭第二階段作戰。

11月14日是尼赫魯生日,印軍中印邊境東側瓦弄發動進攻。

隨後解放軍於16日發起反擊,印軍第11步兵旅發起了是整場戰爭中抵抗,阻止解放軍陸軍第130師攻勢,但解放軍增援部隊趕到,印軍抵擋不住。

前線指揮第11步兵旅第4軍軍長考爾見勢乘坐直升機離開了前線,第11步兵旅全線崩潰。

但解放軍付出了整場戰爭中代價,此次戰役中印兩軍傷亡接近1:2[50]。

與此同時,解放軍陸軍西山口地區發起大規模攻勢,並於中印邊境控制線東段中部發動突襲牽制印軍部分力量。

印軍解放軍交戰後向南撤退,解放軍佔領了整個藏南地區。

此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五師一名副班長龐國興大部隊走失情況下,與另外3個是掉隊解放軍士兵組成戰鬥小組,印軍後方穿插近15華裏,進行了近5次戰鬥,擊潰印軍一個炮兵團[註 4],繳獲各類火炮七門[51]。

戰後,龐國興率領三人戰鬥小組擊潰印軍砲兵營後作出如下言論,傳為話:
西線,解放軍班公洛進攻取得勝利,攻佔印軍4個據點後,剩餘3個據點印軍夜色放棄了點撤退。

兩個階段衞反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殲滅印軍兩個旅和三個旅大部,擊斃第62旅旅長豪爾·辛格,斃、傷、俘達爾維旅長以下官兵8700餘人。

於印度軍隊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

11月19日,肯尼迪決定派助理國務卿哈里曼率領一個高級軍事代表團赴印,同時派遣C-130中型運輸機,幫助印度搶運增援部隊物資。

[49]11月21日凌晨三點,尼赫魯肯尼迪求援。

尼赫魯兩次致信肯尼迪,籲請美國印度派遣12個中隊超音速戰鬥機,並提供雷達和通訊設備;並請求美國提供兩個中隊B-47長程轟炸機,中國境內基地和機場進行轟炸。

肯尼迪下令美國航空母艦編隊駛往孟加拉灣。

1962年11月21日總參謀部電示:「現在敵人內部,撤,包括傳統習慣線外提斯浦爾、卓哈特、特祖,有西線丁如澤、楚舒勒有跑準備。

」11月21日,中國邊防軍到達主張界線後停止前進。

11月21日,中國政府為促成10月24日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三項建議實現,發表聲明,決定中國邊防部隊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並付諸行動,「保證中印邊界地區人民往來,防止破壞分子活動和維護邊境秩序,中國實際控制線本側若干地點設立檢查站,每一個檢查站配備數量民警」。

11月22日起單方面停火[47]。

並一個月後主動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印軍脱離接觸。

此後兩國即以麥克馬洪線實際控制線,但雙方爭議並平息。

戰爭期間,印軍一線部隊偵察兵和突擊隊使用斯特林衝鋒鎗和布倫機槍外,大部分士兵依舊使用李-恩菲爾德栓動步槍,因此時面以蘇制AK自動步槍、RPD機槍和SG-M中型機槍及口徑DShK機槍主力解放軍,印軍火力上絲佔優勢,導致其傷亡。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三項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中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脱離雙方軍事接觸;「保證中印邊界地區人民往來,防止破壞分子活動和維護邊境秩序,中國實際控制線本側若干地點設立檢查站,每一個檢查站配備數量民警」;另外方面繳獲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印方。

[52]
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佈停火,可能有給養困難、美蘇壓力多方面原因。

中國採取軍事行動本身是嚇阻印度,並以戰爭手段並維護西段邊境,同時穩住中國西藏控制。

青藏高原地形中國軍隊後補,當時中國軍隊後補給來自四川和青海,主要依靠公路運輸到西藏,然後靠人力畜力搬運物資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藏南地區。

而藏南地區入冬後大雪封山,後勤線保障。

中國政府當時實施躍進經濟政策,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國民經濟困難,中國無力維持戰爭。

並且當時中國西藏控制並鞏固,戰前前幾年發過騷亂,戰爭西藏可能會發生大規模騷亂。

是,於尼赫魯國際上宣稱中國侵佔了印度北部地區,中方通過此舉告訴全世界中國沒有侵略他國意圖。

[53]
國際上,避免交戰兩國戰爭擴大化和全面戰爭開啟。

印度受到美英蘇強權程度支持,因此中國需要控制戰爭規模,且防止其他國家擁有介入戰爭理由,例如美國當時警告若中國停火會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49]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張國華指揮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鬥取得了勝利。

中方統計: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旅長辛格[54]。

中方作戰部隊傷亡2400餘人,其中700多人死亡。

延伸閱讀…

中印邊境戰爭

1962年5月8日參考消息第1版

此次戰爭沒有中國軍人印度俘虜[55]。

殲滅印軍8853人,其中擊斃4885人、俘虜3968人。

解放軍陣亡722人、負傷1697人,無人被俘。

殲敵人數自身傷亡人數3.7:1。

張國華指揮克節朗-達旺-西山口-邦迪拉主要方向作戰取得戰果是,殲印軍6960人,佔殲敵總數79%,其中擊斃印軍步兵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以下3718人,俘虜印軍步兵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以下3242人;解放軍犧牲376人、負傷811人,殲敵人數我軍傷亡人數5.9:1,代價奪取了勝利。

負傷逃走及中方和戰後印度發現躲森林中因傷、病、飢餓而死亡印軍官兵,計入戰果。

繳獲印軍飛機1架,直升機3架(另擊毀1架),坦克7輛(另擊毀2輛),汽車437台,各種火炮380門,各類槍6403支、(其中輕、機槍631),火箭筒112具,槍榴彈和擲彈筒32具,炮彈79720發,槍彈4120591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電話機272部,望遠鏡258部,炮兵觀測儀器36部,工兵大型機械45台,發電機98部,充電機26部,有一大批軍用物資。

第一階段克節朗戰役,包括向達旺方向追擊作戰,殲滅印軍1897人(主要是第一線據守達爾維第七旅),其中斃敵832人,俘1065人,繳獲火炮75門,機槍122,槍1104支,直升飛機2架;解放軍傷亡388人,其中傷256人,亡132人。

西山口-邦迪拉戰役,殲滅印軍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上殲滅了第48旅、第65旅、第67旅部,斃旅長以下2886人,俘2177人,繳獲槍3840支、炮187門、汽車416台、坦克9輛大批物資;解放軍犧牲225人,傷477人;其中419部隊殲敵2173人,包括擊斃旅長以下896人,俘1277人。

西線,印度軍隊驅逐出中國主張領土。

東線,中國軍隊主動撤離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印度繼續實際控制藏南地區。

完全統計,西藏全區出動支前民工3萬多人。

於印度政府拒絕邊界談判,西藏軍區決定保留419部隊建制,準備應付邊界有事,後改編某步兵師。

1962年10月23日晚,印度通知中國方面:「印度要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提供關於中國人手中軍事和非軍事俘虜情況」,「印度沒有(中國)俘虜」,「早日運送禦寒衣服、毛毯和藥品」印俘。

[56]中國紅十字會分五批將所有印俘名單、通信處和狀況通知印度政府和印度紅十字會,並協助印俘同家人建立通訊聯繫,傳遞印方送他們包裹。

[57]1962年12月初中國紅十字會聯繫印度紅十字會並聯繫印度駐華使館,中國於1962年12月5日、12日、13日於邦迪拉、梅楚卡、德讓宗、瓦弄分批釋放608名傷病印俘,要求印度紅十字會時到指定地點進行交接。

1963年4月、5月間,中國紅十字會受託分批將所有印俘遣送完畢。

中國紅十字會受政府委託安排旅長達爾維首27名印度軍官戰俘到武漢、南京、上海、杭州、無錫、北京參觀,全程拍照、報道、派記者採訪,後於1963年5月4日雲南昆明遣返回印度。

戰後,印俘提供信息,打隴宗普冬村附近掩埋印軍屍體中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屍體,並發現了貼有照片身份證、2個準銜級臂章、2個領章、帽徽。

解放軍準屍體毛毯裹好埋葬坦加帕尼河普冬橋北約20米處,墓前豎立了寫有死者姓名和職位標誌。

中國紅十字會電複印度紅十字會,説中國西藏地方邊防部隊掃戰場時,發現印軍步兵第六十二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屍體和掩埋,並駁斥印度報業托拉斯12月14日説辛格是中國邊防部隊投降時槍殺消息完全是造謠和誣衊,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製造仇恨,煽動反華[58]。

解放軍總參謀部於1962年11月30日,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下達了經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印邊境設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民政檢查站)部署方案,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控線中國一側20公里範圍內派駐28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民政檢查站),每個民警檢查站人數可配備一個排到一個,部隊撤出20公里地區後,即正式設立。

實際情況設立了26個,即東段16個、中段3個、西段7個。

1962年12月10日,總參謀部下達了《關於民警檢查站若干規定》,規定了民警檢查站任務。

各民政檢查站需要定期派出偵察巡邏小分隊,對山口、要道、居民點進行巡邏、觀察和做羣眾工作。

    【新華社雅加達7日電】雅加達各報今天頭版顯著地位登載了蘇加諾總統中國醫療組治療後恢復腎機能消息。

有些報紙發表社論,慶賀總統恢復並讚揚中國醫療組功績。

    報紙指出,蘇加諾總統恢復印度尼西亞當前民族鬥爭來説是。

《東星報》説:“這是印度尼西亞人民好消息。

預期,加諾兄會努力行使為印度尼西亞人民服務和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職責。

”    報紙説,帝國主義和反動派蘇加諾視為眼中釘,希望他死去。

但是,“事實證明,患難交才是朋友”。

“中國主動地來幫助蘇加諾恢復,這證明,中國使印度尼西亞革命領袖能繼續執行他歷史任務。

中國不僅是印度尼西亞朋友,並且是印度尼西亞革命同路人。

”    《獨立報》説,蘇加諾恢復是印度尼西亞革命和民族鬥爭直接貢獻。

報紙説:“於這件喜事,我們應該吳階平教授率領中國醫療組致敬。

中國醫療組治好我國總統病是印度尼西亞革命貢獻,並且體現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人民友誼。

”報紙認為,印度尼西亞醫生應該熱心學習中國傳統醫學現代化治療方法。

    《新聞服務》昨天發表社論説:“中國醫療組幫助於加諾兄和於印度尼西亞革命來説,是,因為加諾兄是印度尼西亞革命領袖。

”於荷蘭帝國主義者來説,他們懊喪。

”報紙指出,帝國主義不僅希望蘇加諾恢復,並且企圖手榴彈和其他武器來暗殺總統。

    【本刊訊】蔣黨《中央日報》4月29日刊載陳紹賢寫題《“中美關係文件”讀後感》《星期專論》,摘要如下:    這卷文件中中國政府作惡意中傷各種記載,我們已有一些經歷中年人看來,瞭解那是出諸有計劃顛覆企圖。

可是今日青年看來,發生一種錯覺,以為當年政府是“貪污無能”,“只要剿共,不要抗日”,“意圖保存實力,作未來和會中政治資本”;而社會狀況“經濟崩潰”,“農民變亂”,“民不聊生”。

    這卷文件中若干部份他們繪出政治社會黑暗圖,使得他們驚心動魄。

    這種情形沒有補救以前,是我們損失,是我們盟國以至整個世界損失!    美國方面,這卷文件發表,暴露了當年美國政府種種弱點——若干外交官員盟國境內做惡意情報,受共黨驅策。

    其結果所及,正堪浩嘆!    這卷文件發表,揭開了當年美國華政策製成執行中若干不合原則實際事蹟。

    所以致此之主因,顯然是受了國際共黨宣傳蠱惑,及其間諜戰術滲透戰術困擾。

    於肯尼迪總統明智決策,中、美間一些問題,消逝,忽來了若干國會議員、高級官吏和學者名流主辦《論文集》發行。

其中華政策主張,較《康隆報告》有過之。

此書問世不出幾天,有這卷外交文件出現。

事情一起,使中國人士有些反應了。

    中美既是盟國,平時要能瞭解彼此處境,客觀條件多差異。

於政治問題,能作“易地處”想。

這卷文件發表,該帶我們反省機會罷!觀念,筆者認為我政府應編印現代中美關係史料,資國人反省檢討。

如此既可補益美方文件,加強兩國,可使我們歷史有所交代。

    【本刊訊】香港《大公報》4月23日報道:    去年10月5日台灣《中央日報》刊登過于右任一首歌詞,但“憶江南”詞牌來撰寫。

    在台灣像于右任那樣有心情人是。

例如香港報紙刊載過黃傑《澹園吟草》,那些詩詞中,他懷想“金陵”、“秦淮夜月”,字裏行間流露了祖國大陸懷念。

幾首《遊日月潭》七言句裏,他十分地詠出了這樣詩句:“花影槳聲人小立、恍如身江南”、“幾度蓬萊西北望,浮雲深處是吾家”。

這些詩句離情別緒和前途。

例如,石補天報刊上賦詩寄意,懷念他家鄉湖北,懷念“紫陽湖畔”“雞鷺”、“黃鶴樓頭”“雁羣”和留在故鄉女兒小鳳。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雅加達參加亞洲體育會執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郝更生,今天飛回台北。

他説,亞運會下屆大會舉行地點,阿富汗代表提議中國主辦。

    【路透社台北四日電】郝更生説,印尼他保證説,行將舉行一九六二年運動會期間,允許國民黨國旗印尼上空飄揚。

    【中央社台北四月十八日電】中非技術合作計劃下,非洲十個國家青年農業技術人員,得到中國政府獎學金協助,分批抵達台北。

他們半年時間,在台灣接受農業技術訓練。

    十三位來自非洲青年是剛果(利奧波德維爾)三人、達荷美四人、象牙海岸二人、利比亞二人、馬爾加什二人、毛裏塔尼亞一人、尼日爾二人、塞內加爾二人、多哥三人、剛果(布拉柴維爾)二人。

    【中央社台北四月二十三日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日內瓦設立歐洲辦事處,下月正式成立。

在〈最新的百科全書 |1962 |1962 |【1962年5月7日官員】〉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