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氣候變化的信號和影響仍在繼續 |2018年全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成因 |二零一七年天氣概況 |【2017年 2018年的天氣】
風水玄學

2018年氣候變化的信號和影響仍在繼續 |2018年全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成因 |二零一七年天氣概況 |【2017年 2018年的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評估,2017年可能是全球有記錄以來三個年份之一。

北極海冰面積全年均於,首四個月達到紀錄水平。

2017年各類端天氣事件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智利、阿根廷、澳洲東部、巴基斯坦土爾巴特、伊朗、阿曼、中國上海、美國加州及地中海地區熱浪;阿根廷部份地區、澳洲東南部及中東波斯灣地區寒潮;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幹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朝鮮半島乾旱。

極端降雨引致水浸及山泥傾瀉影響塞拉利昂、哥倫比亞南部、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秘魯多處地區、華南長江流域及美國西部。

熱帶氣旋引致大風、風暴潮及暴雨美國德州、加勒比羣島、莫桑比克、津巴布韋、馬達加斯加、澳洲、紐西蘭、日本、菲律賓、澳門及華南珠三角地區帶來破壞及傷亡。

而高温及乾旱引發山火智利、澳洲東部、紐西蘭、南非、葡萄牙中部、美國、加拿大及地中海地區造成災害。

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海水表面温度於2017年上半年,而下半年呈現降温趨勢,11月和12月於拉尼娜臨界值。

本港方面,2017年天氣温暖,全年氣温23.9度,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1]0.6度(或1961-1990年氣候正常值0.9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三温暖年份,而1月和9月月氣温18.5度和29.0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該月份紀錄。

天文台總部於2017年8月22日錄得氣温36.6度為1884年有記錄以來歷史新高。

全年熱夜[3]數目和天氣[2]日數41及29天,有記錄以來及第六。

低温天氣方面,全年天氣[4]日數9天,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8天。

香港天文台於12月18日錄得9.8度為全年氣温。

南極海冰範圍228萬km2出現2月下旬,33%,創歷史新低;2—8月南極海冰範圍處於歷史同期較低水平,9月南極海冰範圍1782萬km2,位列歷史第二;10月以來海冰消融,截至12月底,南極海冰範圍達歷史同期最低值。

全年雷暴日數48天,1981-2010年正常值多9天。

受一道壓糟影響,本港於5月24日出現暴雨及狂風雷暴,天文台需要發出全年唯一一次黑色暴雨警告。

2017年共有32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1961-2010)多。

全年有12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5],15個,當中有四個熱帶氣旋達到超颱風度(中心附近十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時185公里或以上)。

年內有七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年六個多。

天文台8月天鴿吹襲本港期間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而6月苗柏、7月洛克、8月天鴿及帕卡和10月卡努襲港期間,天文台五度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平了1964年及1999年紀錄。

於缺乏顯著寒潮影響廣東沿岸地區,2017年1月是有記錄以來温暖1月,該月氣温及氣温錄得破紀錄18.5度及17.0度,各自正常值2.2度及2.5度。

受熱帶氣旋天鴿移近香港帶來前沿下沉氣流影響,本港於8月22日天氣,天文台總部氣温飈升至破紀錄36.6度。

2017年9月本港天氣,該月氣氣温29.0度和27.2度,有記錄以來9月,各自正常值1.3和1.4度。

2018年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天氣氣候事件,例如北半球活躍熱帶氣旋季、歐洲夏季持續性高温乾燥天氣、印度西南部洪災、澳洲東部旱情、歐美多地低温暴雪以及全球多地森林大火和對流天氣,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影響和損失。

年內,美國、菲律賓、日本、中國國家遭遇熱帶氣旋襲擊,印度、日本、肯尼亞、尼日利亞地遭受洪澇及其引發地質災害,歐洲西部和北部地區遭遇高温乾燥天氣,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地遭受持續性乾旱影響,美國、瑞典、希臘地發生森林大火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德國慕尼黑保險公司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氣象災害導致7000人死亡,62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660億美元,佔全年災害總經濟損失93%(Munich, 2019)。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僅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是所有國家應氣候變化當務急和優先重點(秦大河,2015)。

1980—2018年,全球範圍內發生了16600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由此引發氣象災害導致88.5萬人喪生,經濟損失(購買力平價)高達3.9萬億美元(Munich, 2019; Eckstein et al, 2018)。

國家氣候中心關注全球範圍內發生天氣氣候事件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深入探討典型氣候事件形成原因,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學參考(孫劭,2018;2017)。

本文系統性回顧了2018年全球氣候概況以及年內發生天氣氣候事件,並重點分析了印度百年來洪災和美國東海岸爆發性低温雨雪冰凍兩個典型氣候事件形成原因。

所用資料包括GPCC全球降水量觀測資料集、NCEP/NCAR全球風場和位勢高度分析資料集、RUTGERS全球積雪資料集、OISST全球海温資料集和印度氣象局季風監測資料集。

2018年全球温度相比(1981—2010年)0.38(±0.13)℃,超過工業化時代之前(1850—1900年)温度0.99 (±0.13)℃,成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第四高值(圖 1)。

受年初1—3月拉尼娜事件造成降温效應影響,2018年地表温度沒有創出歷史新高,於2016年(0.56℃)、2017年(0.46℃)和2015年(0.45℃),但全球變暖趨勢持續。

2014—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5年期,超過工業化時代之前温度1.04 (±0.09)℃。

從全球温度平值空間分佈看(1981—2010年基準期),北極圈大部地區(北美北部除外)温度2℃以上;歐洲、北非、中東、澳洲中東部以及美國西部地温度於值1℃以上;加拿大、中亞和北非西部地温度於平均水平;全球其餘地區温度與相比幅度1℃以內。

國家尺度上,法國、德國、捷克、瑞士、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地表温度突破歷史極值(圖 2)。

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全球冰川總量31年減少,南北極海冰範圍全年處於歷史低位。

1—2月北極海冰範圍創歷史新低,冬季北極海冰範圍1448萬km2,歷史第三低值;夏季受持續性低壓系統影響,海冰消融速度,9月中旬北極海冰達到範圍545萬km2,28%;10月以來海冰擴張速度較,截至12月底北極海冰範圍於歷史同期位。

中東和北非地區,高温創造了一系列歷史紀錄。

格陵蘭冰原冰量自2002年以來減少,截至2018年底累計減少了3.6萬億t。

2018年夏季格陵蘭地區温度較偏低,降雪量1972年以來多,年內格陵蘭冰原增加了1500億t冰量,但多年來冰量減少趨勢並發生改變。

2018年北半球積雪覆蓋範圍2564萬km2,多3%,其中北美洲相比歐亞大陸。

2018年全球海表温度位列歷史第四高值,其中太平洋大部(赤道東太平洋外)、印度洋西部以及熱帶大西洋地變暖。

超過90%温室氣體吸收能量進入了海洋,2018年海洋上層0~700和0~2000 m熱容量創歷史新高。

海洋熱膨脹和海冰融化作用下,2018年全球海平面繼續保持上升趨勢,相比2017年上升了3.7 mm,成為有記錄以來最高值。

過去10年間,海洋吸收了30%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海洋酸化加劇(WMO, 2019)。

暖化和酸化作用下,海洋理化特徵發生了顯著變化,直接影響了海洋食物鏈和生態系統。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顯示,工業革命以來海洋表面pH值下降了0.1個單位,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全球海洋pH值繼續下降(IPCC,2013)。

2018年全球範圍降水多區域主要包括地中海歐洲、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北部、中亞、美國東部地,這些區域年降水量多25%以上(圖 3)。

5 d降水量分佈來看,極端降水高值區主要出現熱帶輻合帶、東亞季風區、印度季風區以及北美東南部地,這些區域5 d降水量普遍100 mm以上;其中,孟加拉灣沿岸、東南亞以及南美洲北部局地遭受了持續性極端降水過程(圖 4)。

2018年區域性極端降水事件頻發,世界各地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中南亞地區受災。

自5月季風雨季開始以來,暴雨天氣印度9個邦造成了程度災情,其中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受災。

8月,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降水量超過同期96%,8月9—22日降水量超過同期238%,局地單日降水量超過了400 mm。

持續性強降水引發了該地區1924年以來洪水,部分地區發生山體滑坡,導致540萬人受災,300餘人喪生,140萬人急需轉移安置,經濟損失超過43億美元。

東亞地區,6月28日7月9日,日本西部地區靜止梅雨鋒形成了持續性強降水天氣,知、德島和岐阜15個觀測點累計雨量超過1000 mm,高知縣安芸郡降雨量達1853 mm。

強降雨造成河流、水庫水位上漲,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羣發性突出,導致多地民居、道路毀,245人遇,6767座房屋倒塌。

本次災害是日本35年來遭遇暴雨洪澇災害。

7月下旬8月中旬,東南亞多國遭受範圍暴雨洪澇影響,老撾23.6萬人受災,143人死亡失蹤;柬埔寨8.3萬户受災,18人死亡;越南13人死亡失蹤。

非洲地區,3—4月肯尼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東非國家於降水引發洪澇災害,肯尼亞造成120人喪生,23萬人流離失;9月尼日爾河於日暴雨引發河水暴漲,導致尼日利亞和尼日爾遭受洪水襲擊,200萬人受災,200餘人因災喪生,超過56萬人流離失。

中東地區,10—11月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國家遭遇強降水天氣過程引發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8年,全球範圍內降水量區域主要包括歐洲大部、中亞、阿拉伯海北部和東部海岸、非洲南部、澳洲中東部、北美大部以及南美部分地區(圖 3),其中非洲南部、澳洲東部、北美北部地多年降水。

年內,受持續少雨影響,澳大利亞東部、中部和西南部多地出現了破紀錄旱情。

其中,澳大利亞東部旱情1965年以來,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地部分地區15個月降雨量於平均水平,大片牧場和耕地破壞,畜牧業遭受毀滅性打擊。

南美洲,2017年10月2018年3月,烏拉圭、阿根廷、巴西國家遭遇極端乾旱,其中阿根廷北部和中部地區降水量43%,創歷史新低,導致大豆、玉米夏季作物減產,經濟損失達59億美元。

延伸閱讀…

二零一七年天氣概況

2018年氣候變化的信號和影響仍在繼續| 世界氣象組織

4—7月,巴西15個州遭遇乾旱,其中東南部農業區旱情,皮拉西卡巴河一度乾涸見底,導致農業減產和居民用水困難。

非洲地區,受前期降水持續影響,1—5月南非中南部多個省發生乾旱,近23年來一次。

西開普省是此次乾旱災區,並引發用水危機,部分地區開始限量供水,開普敦旱情歷史。

南非水利研究委員會研究指出,南非六成以上河流用水過度,其中四分之一河流處於缺水狀況。

6月以來,南非雨季到來,部分地區旱情得到緩解。

中東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國家遭受了程度乾旱影響。

3月上旬10月上旬,阿富汗發生極端乾旱,200萬人用水困難,農業和畜牧業產量2017年下降50%~60%,140萬人迫切需要糧食援助。

巴基斯坦5年降水量三成以上,2018年62%,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影響。

2018年,北半球熱帶氣旋活動活躍,四大風暴盆地生成了74個熱帶氣旋,多於63個;其中東北太平洋風暴盆地活躍,氣旋累積能量指數達316 kt2,創歷史新高。

年內,南半球生成熱帶氣旋22個,與基本持平。

東北太平洋地區,8月22—25日,五級颶風雷恩掃過夏威夷大島,引發創紀錄極端強降水,96 h內降水量高達1321 mm,當地洪水氾濫;9月13日颶風佛羅倫斯登陸美國東海岸,極端強降水導致河水暴漲,20萬户居民停電,北卡羅來納州多條高速路和主幹道中斷,上萬人前往臨時避難,53人遇;10月10日四級颶風邁克爾在佛羅裏達州墨西哥海灘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風力17級以上,成為1992年以來登陸美國大陸颶風,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美國東南沿岸各州造成大面積破壞,造成49人死亡,超70萬户家庭斷電。

“佛羅倫斯”和“邁克爾”美國共計造成了490億美元經濟損失。

西北太平洋地區,7月中旬,颱風山神引發越南和老撾大規模洪災,其中老撾發生潰壩導致55人死亡;8月下旬,颱風蘇力半島引發洪水,導致朝鮮86人喪生;9月4日,颱風飛燕後日本四國島德島縣和本州島兵庫縣登陸,成為1993年以來登陸日本颱風,引發近畿地區遭受暴風雨和海岸洪水侵襲,11人因災死亡,1700餘棟建築受損,關西國際機場被淹,3000名旅客滯留;9月15—16日,2018年西北太平洋生成颱風山竹後菲律賓北部和中國廣東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17級以上,並引發6 m巨浪,風暴雨造成菲律賓和中國710萬人受災,133人死亡(菲律賓127人,中國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共計90萬hm2,並中國香港引發了創紀錄2.35 m風暴潮;12月29日,颱風烏斯曼菲律賓中部登陸,強降水引發多地出現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導致122人遇。

印度洋地區,5月26日,特強氣旋風暴梅庫納阿曼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風力14級,引發了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當地24人喪生;10月11日,特強氣旋風暴蒂特利印度安得拉邦沿海登陸,狂風暴雨橫掃印度東部地區,85人因災死亡。

南半球,1和3月,馬達加斯加遭受熱帶氣旋艾娃和厄裏亞金襲擊,造成71人死亡,2萬餘人受災;2月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遭遇當地有記錄以來熱帶氣旋吉塔襲擊,風暴雨導致大量房屋損毀和基礎設施損壞,造成經濟損失,薩摩亞和斐濟周邊國家受到嚴重影響。

2018年夏季,歐洲大部地區遭遇高温乾燥天氣(圖 5),其中5—7月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北歐國家高温和少雨同創歷史紀錄,瑞典南部局地降水量歷史紀錄一半。

7月底8月初,北極圈內多地觀測到、創紀錄高温,部分觀測站氣温一度超過30℃;此外,芬蘭25 d温度超過25℃,德國18 d超過30℃,愛沙尼亞8 d超過30℃,英國和愛爾蘭受到了高温乾旱影響;8月4日一天,葡萄牙局地温度超過44℃,全國超過40%觀測站温度突破歷史極值。

8月中旬後,北歐情況有所,但法國、德國、荷蘭、瑞士、波蘭、捷克、拉脱維亞歐洲國家高温乾燥天氣持續,多數國家自年初以來降水量創歷史新低,高温乾旱導致農業產量受到損失,法國有1500人因高温熱浪天氣喪生。

此外,歐洲中部萊茵河徑流量創造了歷史紀錄,導致貨運量相比2017年減少了25%;塞爾維亞局部地區河流運輸一度中斷。

持續性高温乾燥天氣導致歐洲多國森林火災頻發,瑞典、拉脱維亞、挪威、德國、英國、愛爾蘭地遭受程度林火侵襲,僅瑞典過火面積超過2.5萬hm2;7月23日,希臘雅典周邊發生林火,風作用下火勢迅速傳播,導致99人死亡,成為2009年以來全球範圍內死亡人數森林火災。

北美洲,夏季加拿大東部地區遭遇創紀錄高温熱浪天氣,7月上旬蒙特利爾、魁北克和安大略遭遇35℃以上極端高温,蒙特利爾5 d氣温33℃,突破歷史極值;魁北克86人死於高温熱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生大規模林火,過火面積達135萬hm2。

2018下半年,美國加州接連發生森林大火,7月“卡爾”林火造成1604座建築毀,8人喪生,保險損失超過15億美元;8月“門多西諾”林火是加州史上規模林火,過火面積達18.6萬hm2,數百座建築燒燬;11月,強風和乾燥天氣作用下,美國加州發生森林大火,其中北加州坎普山火重創山區小鎮天堂鎮,導致85人喪生,249人失蹤,刷新百年美國森林火災傷亡紀錄,另有超過19000座建築物燒燬。

統計,2018年美國林火共計造成240億美元經濟損失,刷新歷史紀錄。

東亞地區,7月下旬8月上旬,日本、韓國、朝鮮地遭遇高温熱浪襲擊,其中日本東部地區遭遇史上夏季,熊谷市氣41.1℃,153人因高温喪生,8萬餘人中暑;朝鮮半島洪川郡出現了41.0℃高温,氣温達39.6℃,持續性高温天氣導致韓國和朝鮮出現了大量高温中暑病例。

中東和北非地區,高温創造了一系列歷史紀錄。

延伸閱讀…

2018年全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成因

107氣候年報(中文)

6月26日,阿曼沿海城市Quriyat夜間最低温度高達42.6℃,創造了全球日低温紀錄;7月上旬,北非地區阿爾及利亞觀測到51.3℃高温,刷新國家温度紀錄。

1月3—4日,爆發性氣旋影響整個美國東海岸,部分地區氣温打破百年來氣温紀錄。

其中,佛蒙特州伯靈頓氣温-28.9℃,1923年歷史紀錄相比,要0.6℃;緬因州波特蘭則達到-23.9℃,打破了1941年歷史紀錄。

於爆發性氣旋途徑美國航班運輸路線,受冰雪天氣影響,全美超過5000架次航班取消,航班全線停運,22人寒流中喪生。

2月下旬3月上旬,歐洲多國遭遇極寒天氣影響,北歐到地中海沿岸國家降下大雪。

2月下旬德國部分地區夜間氣温下降-24℃;愛沙尼亞氣温-29℃,位列歷史第二低位;瑞士山地區出現-40℃低温。

阿爾卑斯山脈降雪量遠超常年,瑞士山區積雪深度達530 cm,位列歷史第二高位;愛爾蘭、法國、意大利、阿爾及利亞地降雪量多;葡萄牙出現歷史凍雨天氣。

低温和降雪天氣歐洲各地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多個歐洲機場取消航班或延遲起降,交通受阻,寒流造成60餘人死亡。

南亞地區,1月3—13日,居住人口2億印度北方邦遭遇創紀錄寒天氣,氣温降至-5℃,135人因低温喪生。

非洲地區,8月初,南非、萊索托和斯威士蘭南部非洲國家遭遇空氣襲擊,氣温驟降並普降大雪,其中約翰內斯堡1981年以來第一次出現降雪。

天氣導致部分城市學校停課、交通受阻,電力供應一度中斷。

南美洲地區,6月,智利、玻利維亞、秘魯地遭遇寒潮侵襲,智利聖地亞哥出現降雪天氣,玻利維亞氣温-14℃,秘魯積雪深度達40 cm;8月,烏拉圭、阿根廷地遭遇空氣過程,烏拉圭東南部出現降雪。

美國是世界上遭受龍捲風侵襲頻繁國家。

2018年美國共計觀測到1100餘個龍捲風,10%,且整體強度。

年內,美國多地遭受風雹襲擊,6月6日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周邊地區風雹造成13億美元經濟損失,6月18—19日科羅拉多州丹佛周邊地區風雹造成22億美元經濟損失。

1月17—19日,愛爾蘭、英國、荷蘭、德國、波蘭、比利時歐洲國家遭遇風暴襲擊,造成13人喪生。

德國受災,陣風風速一度高達203 km·h-1,暴風雪導致氣温驟降、路面結冰,200多條鐵路受損,電力供應一度中斷。

5月2—3日,印度北部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後遭遇沙塵暴、雷暴大風和暴雨天氣襲擊,風力達到7~8級,瞬時風力達12級左右,能見度普遍於2 km,沙塵暴襲擊時能見度1 km。

風房屋、牆體吹倒,樹木根拔起。

風、沙塵、雷暴和暴雨造成印度20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世界氣象組織今天發佈報告表示,北大西洋活躍颶風季、印度次大陸季風洪水以及非洲東部部分地區持續乾旱,使2017年成為有記錄以來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造成損失一年。

2017年全球平均温度工業化前温度1.1°C。

2013-2017年全球五年平均温度是有記錄以來五年均值。

世界上九個年份是自2005年以來發生,五個年份是自2010年以來出現。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過去二十五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360 ppm增加到超過400 ppm。

它們今後數代維持這一水平之上,使星球變得,發生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

過去80萬年大氣CO2直接測量值是180280 ppm之間變化。

氣象組織報告指出,這表明,如今400 ppm CO2度超出了幾十萬年來變率。

2017年是氣候造成經濟影響災害一年。

慕尼黑保險公司評估2017年天氣和氣候相關事件造成總災害損失為3200億美元,是有記錄以來年度總額。

温暖海面温度推動下,北大西洋颶風季節美國帶來了有史以來損失,並使多米尼加加勒比島嶼數十年發展成果毀於。

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估計,颶風“哈維”、“艾爾瑪”和“瑪利亞”美國造成損失總額2650億美元。

世界銀行估計颶風多米尼加造成損害和損失總額13億美元,於其國內生產總值22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氣候影響國家打擊,它警告道,温度升高1°C大大削減許多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率。

2016年,天氣相關災害造成了2350萬人流離失。

與往年一樣,這些本國流離失人,大部分洪水或風暴有關,並發生亞太地區。

在〈2018年氣候變化的信號和影響仍在繼續 |2018年全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成因 |二零一七年天氣概況 |【2017年 2018年的天氣】〉中留言功能已關閉